fbpx
x

釋迦佛曾閉關二個月,期間只修持這種法門——一種連打工仔也適合的修行方法

(圖:網上圖片)

許多人常常會因為工作過於繁忙,而沒有足夠的時間修行。「時間不夠」大概是個普遍的問題,曾經也有信眾向阿姜查抱怨,生活太過忙碌,以致無法修行。阿姜查立即給他一記當頭棒喝:你有沒有時間呼吸?阿姜查的回答,可能是說「修行其實只是我們呼吸般的簡單」,我們不必要將它想得太複雜[1]

在佛教中,觀察呼吸是一種方便、安全,而且十分重要的修行方法。這種方便亦為佛陀所推薦。在經中記載[2],世尊曾於憍薩羅國的婆羅門村落樹林中,對比丘們說:我將閉關禪修二個月,除了送食比丘,及每月的十五日布薩說戒之外,這期間不會與任何人見面。後來,佛陀更告訴諸比丘:假如有人問佛陀於閉關的期間做了些甚麼,那麼你們就回答:佛陀於這期間,專修安那般那念(或稱「出入息念」)。說這套禪修方法方便很容易理解,但為什麼說它安全呢?這要從一則故事說起⋯⋯

天魔的誘騙

某次,佛陀住在毗舍離城的跋耆族村落附近的林中,教導比丘們不淨觀。其後,佛陀作半個月的閉關禪修。佛陀閉關期間,比丘們勤修不淨觀,導致許多比丘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厭惡,有些比丘甚至因此而以非自然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據說,那時有位厭惡自己身體的比丘,找了一名鹿林外道,並以他自己的隨身衣物作為酬勞,要求鹿林殺他。鹿林將這位比丘殺害後,走到河邊洗刀,他邊洗邊想:「為了這點小利而殺人?」

正當鹿林頓感悔意之際,空中傳來天魔的聲音:「太好啦!鹿林,你這麼做可得到無量功德,因為你幫助一個持戒有德的釋迦弟子,讓他得解脫。」

外道鹿林受天魔的蠱惑,誤以為真,於是帶著刀子,到比丘的竂房、經行處等地方,主動問:有哪些持戒有德的比丘需要「解脫」服務?一些厭惡自己色身的比丘,聽到鹿林的問題,便紛紛走出來,要求鹿林了結自己。據經文記載,於短短的半個月內,鹿林殺害了六十位比丘。

釋尊也推介的禪修方法

半個月過去,佛陀出關後,在主持布薩說戒時,發現參與布薩的比丘人數減少,於是向阿難尊者問及原因。阿難尊者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原原本本地向佛陀彙報;同時請求佛陀傳授不淨觀以外的修行法門。佛陀聽完阿難的報告後,便為比丘們開示「安那般那念」。佛陀形容「安那般那念」猶如大雨般,能洗滌一切已起、未起的不善法。因為這種方法是「一個從細微處下手學習,以開展自己的覺察力」。

那麼要如何修持這種法門呢?經文大概是這樣說明的:比丘若住在城郊、村外,進入村落托缽時,應好好守護六根,觀察自己的心念。在飯後,要到林中、樹下、空地、安靜的安舍中,端身正坐,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不思前、不想後,並暫時摒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等心理上的修行障礙,然後專注學習覺察自己的呼吸:入息時知道入息,出息時知道出息;入息長時知道入息長,出息短時知道出息短。總之,知道呼吸的每一個過程,它的「漸趨細緩」變化;知道呼吸時的心念變化,以及在每個呼吸中,觀察無常、斷、無欲、寂滅等現象法的變化。這便是「安那般那念」。

最常用的禪修入門方法

在佛教中,無論是南傳佛教或是北傳佛教,都十分重視這套禪法。這禪法後來啟發了天台宗智者大師,創立了「六妙門」禪法。

六妙門亦是以「數息」為入門,因數息法可具備調身、調息、調心的功能。在《小止觀》中提及,修習止觀的前方便,必先調五事——調身、調息、調心、調節飲食、調節睡眠。飲食、睡眠可以日常生活中調節,而前三者則可透過數息法[3]

數息如何兼具調身、調息、調心呢?調身大抵指「七支坐法」,「更細微的調身,就是調脈。因脈的通塞又跟呼吸有關,所以在數息當下,就兼具調脈的功能。」就數息法本身,在數息時,就是要注意呼吸的狀況、變化,所以數息法,即有調息的作用。至於調心,調心最重要的是不昏沉、不散亂。在數息時,我們可藉由數字,來檢查我們的心,是否昏沉或散亂?數息法能具備調身、調息、調心的作用,所以在《小止觀》中以它為禪修的入門。

佛陀開示「出入息」禪法的對象雖是出家比丘,但這套方法亦適合於在家人修習。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守護六根,專注覺察自己的一呼一吸,「直至覺察到細微的現象變化,從而覺察一切身心現象,最終達致解脫。」[4]

延伸閱讀

沒有佛教元素的禪修是得是失?

參考資料

果煜法師(2018):《六妙門:禪修入門與進階》,橡樹林文化,

劉錦華(2018):《向於捨》,明珠佛學社、美國德州佛教會 聯合出版。

莊春江:〈安般念的說教因緣〉,《阿含經故事選》

《雜阿含.809經》


[1] 劉錦華(2018)第197頁。

[2] 《雜阿含.807經》、《相應部54相應11經》中均有記載。

[3] 果煜法師(2018)第21頁。

[4] 劉錦華(2018)第200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