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貪、瞋、痴、慢、疑」五毒,轉換成五慧?

農曆五月將至,古時又稱「五毒月」,是指五月天氣濕熱,容易滋生各種細菌、蟲蟻,以及蛇、壁虎、蠍子、蟾蜍、蜈蚣「五毒」,所以要多清潔環境,並衍生出划龍舟等「驅邪」活動。

在佛教中也有五毒,是指「貪、瞋、痴、慢、疑」五種心。在唯識百法中,這屬於根本煩惱,會使我們造作惡業。

貪:對於五欲六塵求之無厭,想要執為己有。如果一味渴愛執著,卻無法如願得到的時候,就會心生憂惱。

瞋:意指對於不順己意的境界心生熱惱、憤怒、仇恨等。瞋恨心會產生對立、毀滅的關係,造成人我之間的衝突與破壞。

痴:痴是無明、不明白事物道理的意思,我執意識重,愛比較、愛計較等。

慢:是指傲慢、我慢,自滿、驕傲的意思,佛教中有云「我慢高山,法水不入」,意謂憍慢心像高山一樣陡峭,佛陀慈悲灌溉的法水,必定不會在其心田留駐。

疑:對三寶、四聖諦缺少信心,產生懷疑。疑心會產生猜忌懷疑,讓我們結惡緣,產生煩惱。

佛教鼓勵以布施來對治貪心,培養能捨的心;以慈悲心轉化瞋恨心、以謙遜心轉化慢心,並以多讀經、聽聞善知識說法、開智慧,培養觀照力和正念,來對治痴心和疑心。所謂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擁有的財力、物力,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或布施自己的時間、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資源協助他人。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想、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從佛教角度來說,瞋恨和慈悲是相對的,因此只要多培養、增長慈悲心,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轉變自己的情緒,以更積極的慈悲心、愛心來看待世界,瞋心自然就會減少了。

而當我們學習因緣觀,能夠從因緣觀的角度思考時,就會長養謙遜心,並去除痴心和疑心。

學佛就是學習將五毒轉化為五慧,生起般若正念,讓身口意都清淨無染。

延伸閱讀:
漫談「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