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對殘疾的看法:殘障朋友具有修行和增長智慧的條件

(圖:iwheeltravel.com)

聯合國自1992年起,將12月3日定為「國際殘疾人日」,以喚起大眾對殘疾人士權益的關注。

世界衞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70多億人口中,估計有13億人(或全球六分之一的人)有嚴重殘疾,其中大部分居住在發展中國家。

曾有義工請問證嚴上人,有些殘疾人士往往因為身體癱瘓、生活無法自理,以致失去生存意志;義工常常不知要說些甚麼才能鼓舞他們?

證嚴上人開示,一個健康人瞬間成為病人,內心之苦難以言喻,要輔導他們走過心理的掙扎,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好不容易將他們的心打開了,他們卻在走向人群時,很快地又誤入心靈陷阱中,必須一次又一次扶他們起來。

面對身體的殘疾,如何才能敞開心胸,對人生提起希望呢?上人認為主要有三個方法:

一、信仰:有宗教信仰,就能認清道理、透徹命運,例如信仰佛教,就知「無人相、無我相」的道理,就能突破對「相」(包括身體型態)的執著,把握生命的價值,發揮無限的良能。

二、知足:有些國家如亞塞拜然,經過長期內戰,只剩殘疾的壯年人或老弱婦孺,他們既有殘疾,又面臨饑荒、無家可歸;相較之下,在已發展地區居住的殘疾人士,在法律保障、經濟援助等方面是相對有福的。

三、善解:許多人身體健全,但心靈殘缺,危害社會;另一方面,即使身體遭意外而殘缺,但只要心靈健康,就可走出家門,到人群中現身說法,預防他人發生同樣事件;而對於已發生事故的人群,也可以親身經歷輔導對方,縮短其痛苦的路程。[1]不論是否殘疾人士,只要能付出愛心濟助別人,從服務他人中得到歡喜,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

殘障在佛法的真意

聖嚴法師也認為,雖然佛法講究因緣果報(眾生的福報跟業報,都是前世作為所得到的結果),但是佛法真正的精神還是在於能轉被動為主動:「很多殘障朋友,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外表而感覺到困擾,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明瞭,因果跟自身的命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那麼我們就可以由因果的輪迴中覺醒,超越,擺脫這種矛盾的情結, 而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

所謂身殘心不殘,殘障朋友仍然具備有修行和增長智慧的條件。在這世上,也有許多身心障礙的人士用生命發光發熱。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菩薩應以何身而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殘障菩薩是為了度殘障眾生,因此才示現殘障之身。[2]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曾分享一段往事,說明一位殘疾的小女孩,如何改變他一生對「殘缺」的看法⋯⋯


[1] 慈濟全球資訊網《身有殘缺 心無障礙》

[2]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病得很健康》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