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像山一樣綠的醫院:台中慈濟醫院用半年時間,在院內建造動植物生態園,為小動物提供棲息地,同時紓緩病人身心不適⋯⋯

(圖:台中慈濟醫院Facebook)
(圖:台中慈濟醫院Facebook)

來注射疫苗的張先生,在離開醫院途中,忍不住多看了兩眼。他很少去醫院,印象中那大多是一層層冰冷的鋼筋水泥組成的建築。他認為眼前生機蓬勃的園景,對於病人的身心非常有幫助,而住院的不安感也得以紓緩。

根據《慈善新聞網》報道,台中慈濟醫院花了半年,考察附近五公里內的動植物生態,在院內建造一座動植物生態園,原料以現有的土石和水源為主。這種設在醫院裏的生態園,為台灣首見。

園區包含埤塘及淺山溪流兩種生態系統,與周邊五公里區域的生態連結。車道、人行道、草坪走道等通道形成外環,圍繞水塘。

建成後一周,有後山鳥群、蝴蝶等來到生態區活動。園方計劃放養水黽、溪哥、田螺等動物,歡迎更多物種到來棲息。園內植物超過八成為台灣原生品種,包括當地特有的梅葉冬青、孑遺植物水杉等。植物的外貌將會隨著季節變化,告訴路人四季的更迭。

孕育生態的關鍵

「水是孕育生態與人文的關鍵。」負責工程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綠埕總監蔡文松表示。慈濟義工李淑敏則說:「當我們有水,很多物種都會再回來。」

(圖:台中慈濟醫院Facebook)
(圖:台中慈濟醫院Facebook)

建築材料從哪裏來呢?原來是以現有的土石為基底。工作人員以「二手石」建造二十五公噸的「雨撲滿」(雨水集蓄處),缺水時,積儲的雨水可以再利用,如用於灌溉等。

李淑敏說:「這些石頭本來就有。你看,就地就撿到寶,連石頭都不用買。」她相信,病人聆聽鳥鳴流水聲,觀察四季的更迭,可以體悟到何謂生命力。

市民廖小姐表示:「現時不管家屬還是病人,都有一個放鬆的環境。我覺得很貼心。」

半畝塘於1997年成立,創辦人江文淵二十多年來結合建築與生態復育,研發水源循環再用系統,在台灣設計多種環境友善的建築,將人帶回大自然。這次江文淵特別以義工身份設計,不收規劃費用。


延伸閱讀:

「與其放生,不如復生。」一念的轉變,讓台灣清水岩寺成為了野生動物的舒適家園⋯⋯

要在2030年前種10億棵樹!蒙古發起植樹運動,佛教界紛紛響應,為市民提供樹苗,更鼓勵他們在家園附近植樹⋯⋯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