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凡有苦惱都可以念這位菩薩的名字,救苦救難,皆得解脫

(圖:網上圖片)

《普門品》可以分為兩個結構,第一個是菩薩如何救護眾生,即稱名可脫七難、解三毒;第二個是菩薩所修的「普門」,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本文為大家分享《普門品》中第一個結構的部分內容。

觀世音菩薩 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為甚麼叫「觀世音」呢?

無盡意菩薩是證得了聖位的大菩薩,自然知道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原因,這裏是為不明白的人代為請問的。藉著這個問題,佛陀的回答便能利益當時和後代的眾生。

其次,佛菩薩常讚歎他人的優點,而避免宣揚缺點。 所以,請問這個問題,也是無盡意菩薩要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我們平常讀《普門品》讀到這裏時,也要告訴自己要隱惡揚善,不要隱瞞別人的優點,而專挑別人的毛病,故意說別人的缺點來損害他。

佛陀接著便回答了無盡意菩薩的問題:「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一段是總答,大致說明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之後再一一詳細地回答觀世音菩薩種種救護眾生的因緣與功德。

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佛陀藉著無盡意菩薩的問題,告訴大家想要獲得觀世音菩薩的救度,關鍵在於「一心」與「稱名」。

首先,要能「稱名」,就像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有救助傷者的能力,但不會無緣無故出發救助傷員,而必須有人撥打電話求助。有撥打電話、告知位置和傷情的「因」,才有獲得救助的「果」。 佛菩薩度眾也是如此。

苦惱來襲時,也要能先「稱名」。 但這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例如當我們有嚴重的病痛,這個病痛擾亂我們的心,恐怕就很難想起,也很難有信心和力量來提起名號。除非平時沒有病痛的時候,就能常常稱名,有戒、定、慧的功德,這樣重病來時,才能心有餘力、很從容地念出菩薩的名號。

這也是為甚麼佛陀在《普門品》中,數次提到「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並在結尾的偈頌處再次強調「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其次,要能「一心」。或許有人會問:「為甚麼我稱名了,但當下沒有得到救度?」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心」。就像我們打電話向救護車求助,雖然電話號碼正確,電話打通了,但如果信號時斷時續,位置、傷情等關鍵資訊一直聽不清,也很難獲得及時有效的救助。

關於訓練「一心」的方法,印順法師曾示:

「初學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別,不妄想,談何容易!所以要先用善念對治惡念,以淨念而去除染念。念佛就是這種方法之一,一念阿彌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樣的不淨妄念。但在善念淨念中,還可以是亂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這雖然內心善淨,卻還是散亂。所以必須要淨念,而且要相續,念念等流下去。此時不但惡念不起,即除了阿彌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這叫淨念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的初相。這在修行上,並不太難,這並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

此外,聖嚴法師提出「一心念」的方法:

「念聖號時心無雜念,雖然耳中可聽到其他聲音,但不去注意它,心裏可能還有念頭,但不要在乎它,只是一心稱念聖號。」

如能一心稱名,便可遠離水火刀兵等難。

然而,苦惱來自我們業力的招感,雖然佛菩薩具備甚深的慈悲心,會一次次「聞聲救度」,但只要我們的身語意仍在不斷造作惡業,那苦的果報便不會止息。

即使每次能「稱名得度」,但「反覆遇苦」本身便讓人無法獲得清淨與安寧。

因此,觀世音菩薩接著便演說佛法,令依法修持者可以止惡修善,究竟清涼。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q.com/s/J…XZpHg

延伸閱讀:
眾生修不同法門、求願不同所歸,急難時觀音都來救苦嗎?玄奘大師給大家無上信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