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加拿大培育「佛教慈護師」為病人提供心靈關懷,佛寺、醫院成實習地點。慈護師: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近年推出牧職研究(佛學)碩士課程,培育更多居士或出家人成為「佛教慈護師」(Buddhist Chaplain),提供醫院關懷服務,助病人重拾勇氣和希望。

佛寺、醫院等地成為培訓學員的實習地點。首屆「佛教慈護師」授證儀式9月在普賢禪院舉行。

護持三寶的佛教行願者

「Chaplain」(牧師、院牧)一字源自基督教和天主教,牧師須具備神學碩士學歷,獲宗教長老授證後,才能受聘於醫院、大學等地,為青少年、病人等提供心靈關懷服務,助他們面對痛苦和困境。

普賢禪院的心印法師與課程主管邵頌雄教授決定將Buddhist Chaplain譯為「佛教慈護師」,代表「護持三寶的佛教行願者」。(注:在護理機構關懷病人的宗教師,香港稱為「佛教院侍」;台灣則稱為「臨床佛教宗教師」)

就讀碩士課程的學員需在醫院或寺院實習。學員獲得由神學院頒發的畢業證書,並由宗教長老授證之後,便能正式成為「佛教慈護師」,有資格受聘於醫院、老人院、教育機構和監獄等地。

普賢禪院是當地第一所開放予課程學員實習的寺院。首屆「佛教慈護師」授證儀式9月25日在禪院舉行,當日兩位畢業生獲頒發證書,儀式簡單莊嚴。

其中一位畢業生布拉夫(Braff)曾經參加多倫多大學神學院的課程,其後於聖麥可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服務病人。每天,他都會關懷車禍傷者、癌症病人等。

「死亡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我想要幫助瀕臨死亡的病人。」布拉夫表示,佛教說生命無常,沒有甚麼是永恆的,「這意味著人生不總是那麼糟糕,它會變得更好。我們都是互相聯繫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互相幫助。」


延伸閱讀:

人類能否自主選擇死亡?佛教徒應如何理解安樂死?

「佛教院侍工作讓我見證人的轉變、昇華。」定培法師分享院侍工作日常

臨終一刻心如何能安?死亡這一課人人都要學──「大悲學苑」住持宗惇法師把關懷從安寧病房帶進社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