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卑詩大學研究員:腦神經科學支持佛教「無我觀」。我們的意識流不斷變化,沒有「不變的自我」⋯⋯

腦神經科學家證明,佛教「無我觀」的教導,具有科學理論支持。

佛教說「無我」,人身由色、受、想、行和識五蘊結合而成,沒有恆常不變的主體。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員湯普森(Evan Thompson)表示,腦神經科學表明佛教「無我」的教導並不僅是一種宗教理論,而是受現代科學支持。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並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一切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我們的意識流也是不斷變化的。」湯普森接受外國媒體Quartz時表示:「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一起協作,以產生自我的意識⋯⋯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和身體在不斷變化,並沒有『不變的自我』(unchanging self)。」

無我觀是佛教的根本義理之一。「無我」並不是「沒有我」,而是沒有恆常不變的我──人是由五蘊和合組成之身。世間一切萬物都是互相依存的,因此並沒有獨立的、恆定不變的「我」,而只有組成「我」的種種因緣和條件。由於因緣和條件不斷變化,所有思想、心念和身體活動都在不斷遷流變動之中。當我們對無常、不斷變遷的事物起了執著時,煩惱便會產生。

除此之外,湯普森說,神經科學和佛教還有其他共通點。例如有神經科學家認為,認知能力可以透過禪修來訓練。我們的大腦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重複的經驗或練習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這賦予我們成長和進化的能力,培養新的好習慣及戰勝壞習慣,讓我們逐漸成長為德行更圓滿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需以自己的想法來定義自己,也不需受到「自己是誰」的固定觀念所限制── 一個人的發展其實充滿了可能性和可塑性。

延伸閱讀:
【明覺洞見】AI能成佛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