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哈佛大學與慈濟首度合辦證嚴上人思想論壇,盼為全球社會問題提供省思⋯⋯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近日首度與慈濟合辦證嚴上人思想論壇。9月3至4日,哈佛大學地理學講堂舉行「共善學思會」,希望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近六十年的思想智慧與實踐成果,能為全球社會持續出現的問題提供省思與出路。

在這兩天,多位海內外學者共聚一堂,包括哈佛大學CAMLab主任汪悦進教授、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哈佛大學神學院多元宗教助理院長桑福德(Monica Sanford),以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恩師──哈佛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溫格爾(Roberto Unger)等。

眾位學者總計發表十二篇論文,主題可分為三大類:歷史背景下的證嚴上人、證嚴上人的思想,以慈濟的全球視野。

他們一致表示,這次研討會在當代佛教學術史和慈濟志業發展史上,帶來了十分重要的意義。

證嚴上人的思想

證嚴上人的入門導師──印順導師繼承其師父太虛大師的思想,推動「人間佛教」。上人則承續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初發心,主張付出無所求、付出要感恩──感恩我們能夠有布施的機緣,修養自己、度化他人。

上人的慈善是從一小步做起,將慈善門檻降低,讓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存下五毛錢,每個月有十五元,集合起來就可以去救人。因此她才說:「慈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有心人的權利。」以此理念,慈濟號召了大量愛心人士加入慈善的行列。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嘉倫(Caroline Reeves)申論Charity(慈善)和Philanthropy(博愛精神)的區分。她表示Charity是一種給予,針對短期危機,提供金錢等物品來解決問題的行為,而慈濟的Philanthropy 則是一種投資,有長期使命,經過深思熟慮,要得到令人滿意結果的行為。

為社會問題提供省思

研討會上又討論到,全球各地的慈濟義工體現了利他慈悲精神,跨越了族群、國族、宗教的籓籬,這些都是人類新文明的具體展現。學者認為,對於宗教如何解決當前社會問題,慈濟的經驗提出了解方;而地球面臨的環境威脅,證嚴上人所倡議的茹素,也指引了正確方向。佛教的環保觀及宇宙觀,背後隱含了環境科學的認知與意識。

這兩天的研討會,讓眾人對慈濟有了更深的期待。

哈佛大學CAMLab與慈濟約定,將於2026年(慈濟六十周年),以「證嚴上人與慈濟故事」為主題,由CAMLab展出多媒體展覽,及後陸續在全球巡迴展出,將上人的思想與全球共享,讓全球一起邁向共善的未來。


延伸閱讀:
以救濟為己任,慈濟及佛光山多所別分院獲頒台灣2023年「宗教公益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