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在善信的護持下,有比丘尼練習「辯經」,藉此深入了解教義。1995年前,只有比丘能夠辯經⋯⋯

尼眾在寺院中練習辯經(圖:Olivier Adam)

在印度卓瑪寧寺(Dolma Ling Nunnery and Institute),一群比丘尼時而頓足,時而大力擊掌,手舞足蹈。這看起來有點像吵架,但其實她們都以尊重的態度來辯論佛法,希望深入了解教義。

慈善機構「藏族尼師計劃」(The Tibetan Nuns Project)介紹,這是她們修學佛法的一種方式──「辯經」。在1995年以前,只有比丘能夠「辯經」,尼眾近年才得以在寺院中練習辯經。

辯經──藏傳佛教與眾不同的學佛方法

「辯經」傳統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學僧按照因明學的論證方式,研討佛學五部大論(量部、中觀、般若、俱舍、律部),藉此訓練辯思與覺察能力。這也是他們驗證聞思修境界的重要依據。

學僧會在辯經場,為曾經研習過的議題辯論。辯經可以分為對辯(一對一)和立宗辯(多對一)兩種,雙方的立論要以經典為根據。過程中,可由辯者不斷向立宗人提出問題。

辯經的手勢可以分為三種:一、擊掌(代表開啟智慧),二、擊掌後左手下壓,代表降伏貪瞋痴,三、右手上拉:代表度脫一切苦難眾生。響亮的掌聲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習氣氛,一方面可以喚醒僧人的智慧和慈悲心。如果其他僧人認為辯答成功,便會踩踏地面,表示認同。

「藏族尼師計劃」表示,「辯經」考試是完成格西瑪學位(Geshema degree,相當於藏傳佛教的佛學博士學位)的必要條件。在八十至九十年代,不少來自西藏的比丘尼都沒有受過教育。近年,在善信和計劃的護持下,她們得以在寺院中學佛和接受辯經訓練。

除了日常辯論外,每年都有數百名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的比丘尼,與她們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大型辯經。在尼師計劃的支持下,已有逾四十位尼師考獲格西瑪學位。

「藏族尼師計劃」1987年在西雅圖成立,為來自西藏、印度喜馬拉雅地區的尼眾提供醫療,並向貧困兒童和婦女提供教育。目前,該計劃正資助多杰宗尼寺、薩迦尼眾學院(Sakya College for Nuns)、雪拉確林寺(Sherab Choeling Nunnery)等七座寺院的尼眾接受教育。


延伸閱讀:
辯經與快樂:專訪格西多傑詹杜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