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貪瞋痴指的是甚麼?

(圖:網上圖片)

貪、瞋、痴

貪瞋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使人沉淪於生死苦海,故又稱「三不善根」。

三毒之貪

「貪」是指眾生生活在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諸根,接觸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產生種種快樂的感受(即是「五欲」),並對此五欲生起執著、染愛之心,即名為「貪」。 換言之,即對外界一切喜愛的人、事、物產生執著之心,想要無厭足地追求和佔有,即名為「貪」。

三毒之瞋

「瞋」,又叫「瞋恨」、「瞋恚」,是指仇視、怨恨、損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蘊論》云:「云何為瞋?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瞋所產生的作用與貪恰恰相反,貪是因為對人、事、物的喜好,所產生無厭足的追求與佔有;瞋是因為對人事物的厭惡所產生的憤怒、惱恨的心理狀態與情緒 。

在佛教看來,貪瞋痴三毒中,瞋恨的危害最大。

《大智度論》有言,瞋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三毒之痴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阿毗達磨俱舍論》云:「此中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無智無顯。」

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進而產生我執、法執,而人生的種種煩惱、 世事的紛紛擾擾,均由此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唯識論》卷六云:「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痴為一切煩惱之所依,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的。 《瑜珈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的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是透過修學戒定慧,來去除貪瞋痴等煩惱。 依照大乘佛法修行的方式,具體而言,即是以布施對治慳貪,以慈悲對治瞋恨,以智慧對治愚痴。 法藏比丘久修菩薩行願,故無染恚痴心。

轉載自五台山佛教:
https://mp.weixin.qq.c…F7sz-wA

延伸閱讀:
須菩提、阿難、舍利弗尊者各以何因緣發起大菩提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