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明覺作者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a%a5%e8%be%b2/" title="Posts by 麥農"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麥農</a>

麥農

從唐朝的比丘尼玄機到時下的正念教父——淺淡九種修心撇步

麥農 2023-09-09

比丘尼玄機與雪峰禪師的機鋒往還,不處下風,她的悟境乍看之下與禪師無異。說時遲,那時快。正當玄機轉身告…

全文 >

釋迦佛曾閉關二個月,期間只修持這種法門——一種連打工仔也適合的修行方法

麥農 2023-08-12

許多人常常會因為工作過於繁忙,而沒有足夠的時間修行。「時間不夠」大概是個普遍的問題,曾經也有信眾向阿…

全文 >

一種鮮為人說的關係——淺談四弘誓願與四聖諦的配對

麥農 2023-07-15

在佛教的行持中,發願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修學大乘,還是修學二乘,我們都必先發願。佛教的大德甚至更認為…

全文 >

想吃美食有什麼錯?為何貪瞋癡是毒?

麥農 2023-06-17

貪、瞋、癡合稱為「三毒」,是三種基本的煩惱。佛教將三毒比喻成火,能燃燒眾生的身心,可障礙善根的發展,…

全文 >

佛陀初轉法輪時,五比丘是如何學道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求道情節

麥農 2023-05-20

悉達多證道後不久,便前往鹿野苑為五位比丘說法。佛陀初轉法輪的這段情節,我們通常聽到的是,佛陀為五比丘…

全文 >
圖:Pixabay

拖屍者是誰?—— 一種破除我執的法門

麥農 2023-04-22

「無我」在原始佛教中,是一個最為重要的觀念。這一觀念艱澀難明,好在經典中記載著不少故事,不論是佛典故…

全文 >

從賣藥老店淺談大乘三系

麥農 2023-03-25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闡述過一段生動的譬喻:有一家賣救命丹的老藥店。救命丹雖好,但由於老店不講究…

全文 >

「鹽」之妙喻——看佛陀如何以「鹽」為喻開曉眾生?

麥農 2023-02-25

粵語中有句俗語——「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當然,「食鹽」多過「食米」實際上並不可能 ,「鹽」在這句話中…

全文 >

如何趣入佛道——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麥農 2023-01-28

讚歎聞法的功德在經典中隨處可見,有不少佛教經典都指出,修學佛法須建立於聞法的基礎上。假如沒聽聞佛法,…

全文 >
圖:Pixabay

為何生死是一件人生大事?淺談佛教的生死觀

麥農 2022-12-31

人終究難免一死。有不少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一了百了。不過,從佛法的觀點看,死亡並不表示生命完結。…

全文 >
圖:網上圖片

為甚麼佛陀不強調快樂,只講苦以及如何滅苦?

麥農 2022-12-03

早期的經典記載,佛陀曾向弟子、外道表示:「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我所說的只有苦以及苦的止息。」這句話起…

全文 >

佛教是一個追求快樂的宗教嗎?淺談「離苦得樂」與快樂主義的差別

麥農 2022-11-05

有些人基於佛教主張「一切皆苦」,而把它刻畫成是個消極的宗教。有些人卻認為佛教是個追求快樂的宗教,因為…

全文 >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 Page13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贊助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3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