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Search
Close
明覺作者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a%a5%e8%be%b2/" title="Posts by 麥農"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麥農</a>

麥農

從賣藥老店淺談大乘三系

麥農 2023-03-25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闡述過一段生動的譬喻:有一家賣救命丹的老藥店。救命丹雖好,但由於老店不講究…

全文 >

「鹽」之妙喻——看佛陀如何以「鹽」為喻開曉眾生?

麥農 2023-02-25

粵語中有句俗語——「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當然,「食鹽」多過「食米」實際上並不可能 ,「鹽」在這句話中…

全文 >

如何趣入佛道——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麥農 2023-01-28

讚歎聞法的功德在經典中隨處可見,有不少佛教經典都指出,修學佛法須建立於聞法的基礎上。假如沒聽聞佛法,…

全文 >
圖:Pixabay

為何生死是一件人生大事?淺談佛教的生死觀

麥農 2022-12-31

人終究難免一死。有不少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一了百了。不過,從佛法的觀點看,死亡並不表示生命完結。…

全文 >
圖:網上圖片

為甚麼佛陀不強調快樂,只講苦以及如何滅苦?

麥農 2022-12-03

早期的經典記載,佛陀曾向弟子、外道表示:「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我所說的只有苦以及苦的止息。」這句話起…

全文 >

佛教是一個追求快樂的宗教嗎?淺談「離苦得樂」與快樂主義的差別

麥農 2022-11-05

有些人基於佛教主張「一切皆苦」,而把它刻畫成是個消極的宗教。有些人卻認為佛教是個追求快樂的宗教,因為…

全文 >

是不知道答案還是不予回答?為何佛陀對這些問題保持緘默?

麥農 2022-10-08

佛陀對於有些問題會保持緘默,不予回答。佛典中雖已說明佛陀緘默的原因,但仍無法釋除學者的疑惑。有些學者…

全文 >

男子苦讀《楞嚴經》七年後,出現了奇異的境界,並在定中超度冤親債主——重述倓虛老法師的所見所聞

麥農 2022-09-10

「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這句話,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但修持《楞嚴經》亦能超度冤親債主,您又聽過嗎?本文…

全文 >

死後居然去了陰曹地府?《金剛經》又為何是「長壽經」?——重述倓虛老法師死而復生的親身經歷

麥農 2022-08-13

人死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本文不打算談及學派間的論辯,而是依據倓虛老法師的親身經歷 ,去窺探死後的…

全文 >

孫悟空用金箍棒劃的結界能否驅魔?——從佛教的角度談「結界」

麥農 2022-07-16

「結界」為佛教術語,乃指僧團的共住及修行範圍。不過在香港,「結界」卻被理解成另一種意思,大抵是指一種…

全文 >

乘般若船,度生死海——簡述《大悲懺法》的修持方法

麥農 2022-06-18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億劫前,值遇千光王靜住如來,當時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了〈大悲神咒〉給觀音菩薩。觀音菩薩…

全文 >

掌握這兩種關鍵,便能了解《大悲懺法》的修持方法

麥農 2022-05-21

知禮大師(960-1028)以〈大悲咒〉為主軸,選取《大悲陀羅尼經》的內容,並引用《摩訶止觀》中的「…

全文 >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 Page13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BDG new1

贊助

rhfamilyfoundation_logo_BGC
tlky_logo_BGC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3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