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一心專稱佛名,必得往生淨土

心有疑,行必雜;行既雜,心即疑

很多欲生淨土的行者常常提問:「我怎麼樣做才可以得生淨土?」此問帶回來的最標準的答案莫於「念佛!」。事實上,淨土法門又稱為念佛法門,此因念佛是淨土宗的主要,甚至有人認為是唯一的行持。但是,「念一句佛號就可以往生嗎?太簡單、太容易了!不可能吧!」,難怪聞者皆生疑惑!

有人聞「念佛必生」後,即拂袖而去,認為荒唐,不值一顧;有人則半信半疑,在「淨土三經」以外找些難度較高的行持工夫,妄自發揮,以雜修餘行來「輔助」之。如此種種思潮和舉措,皆是因疑所致。疑信雜修者恐難得生。

淨土法門以信為本,必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方可得生。行者,念佛也,人人皆能簡易地做得到,不在話下,因此,又有人向「信」和「願」上打主意,認為欲生淨土的行者必須「真信」、「切願」,然後在「真」和「切」上大做文章。如此種種思潮和舉措,亦是因疑所致。心有疑,行必雜;行既雜,心即疑。相反地,心有信,行必專;行既專,心即信。


在什麼情况下念佛之行可以立往生信心呢?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簡單地說明「行」和「信」的關係──就行立信。以念佛之正行建立往生之信心!什麼是信?如何生信?行者不用在念佛之正行以外,另覓求一個往生的信心。究竟念佛怎可以立信呢?關鍵不在於念佛者的行相,而是念佛者的心相,是否「一心專」。

文曰:「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念佛五正行皆以「一心專」為大前提

念佛方法 / 行相有五種: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涉及行者的身口意三業。五種念佛的行相,都以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為唯一對象,是為「正行」;若念其他諸佛及其他淨土,即為「雜行」。善導大師又以「一心專」作為大前提,冠於每個正行,顯示行者的念佛心態 / 心相。為何要「一心專」呢?這示意行者的「信心」也!換言之,淨土行者只要「一心專」念佛,信心就在其中。

俗語云:口講無憑,行動最實際。縱然你欲求生淨土,口說已發三心,口說充滿信心,口說具有至心,口說自己多麼真誠,但若你念佛不是「正行」,即不是「一心專念」,則非發三心,非有信心,非是至心,亦非真誠!善導大師將至心、信心、至誠、真實等較抽象的概念簡明化和具體化,令人人皆懂得。

「一心專念」實是淨土行者念佛的特色,有別於其他宗派行者念佛。念一聲,乃至念十聲阿彌陀佛,固然十分容易,但要做到「一心專念」則可能有點難度。釋尊在推崇彌陀淨土法門,曾指出我等凡夫「心多散亂」,很難專注做一件事。一般人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一曝十寒,連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做運動等,也不能堅持下去。

佛陀為我們選擇最容易的念佛法門,欲令眾生可以「一心專」地堅持下去,養成習慣而成自然,行住坐臥,隨緣起念;不落意識,不起妄想分別,才是「心行一致」,才是具至誠心、作真實業,完成往生大業。若能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簡單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日久自有「功」!


本願稱名,正定之業

隨後,善導大師更將「五正行」細分為正、助兩種業,突出「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云:「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何謂「正定之業」?為什麼「稱名正行」如斯重要呢?「正定」,非八正道之一,而是「正定聚」之正定,如第十一願所指「住(正)定聚,必至滅度」,是必定的正行。換言之,「稱名正行」必可使行者必生淨土,乃至滅度!何解?善導大師只言「順彼佛願故」!彼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個願叫我們稱念其名號,而他就保證我們必得往生呢?不用再說,大家都知道是第十八願──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們就順應阿彌陀佛的誓願,一心專稱佛名,必蒙佛接引,萬無一失,故是「正定之業」!

又言「助業」者,是其餘四種正行,輔助「念佛必生」的信心。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淨土行者當知欲生淨土,萬行不憑憑念佛!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嗎?《無量壽經》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信心、至心、願生之心都在於「一心專稱佛名」之內,無雜、無餘、無間、無疑、無後心矣,百分百往生,且花開見佛,不處胎宮,悟無生忍,住不退轉。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