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經選讀──《藥師經》(二)

圖:jkllr.net

(續上期)

《藥師經》是介紹東方淨土的大乘經典。淨土經典著重「信、願、行」,所以經中,佛陀多次叮嚀,鼓勵眾生發願求生淨土。何謂淨土?求生淨土有何好處?


何謂淨土?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的核心精義是「淨」,包括: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淨」是說如我們内心清淨 ,所處的世間便得清淨 :

《雜阿含經》說:「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1]

《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2]

淨土是大家共建的。大乘修行,是要自利、利他,所以不單只求自身清淨、自己沒有煩惱; 也希望一切眾生也清淨解脱,所處的環境自然清淨。

印順導師在《淨土與禪》一書中,有一段關於淨土的開示很發人心省,分享如下:

「佛法的立場看,世間一般的思想,都是從我、我所出發的,所以都難於達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要求而出現的;而達到淨土的理想與方法,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磐石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3]


經名

在本經末流通分中,佛陀說這經有三個經名,而較為通稱的是第一個經名:

1.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2.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經
3.拔除一切業障經


甚麼病?

藥師如來,顧名思義,是與病有關的。藥師,是能醫治我們疾病的大醫王。那麼,我們身心有甚麼病需要治療呢?藥師佛又給了我們甚麼藥呢?


身病

所謂「生、老、病、死」,身體上的病,是每個人,甚至動物,都避免不了的。「四大不調」是身病,「四大」是地、水、火、風,是形容我們身體的性質,例如地代表堅硬的性質,猶如人體的骨骼、牙齒等。身體器官或某些部分不和合,便會導致生病。


心病

「五欲不遂」是心病。「五欲」指貪求「財、色、名、食、睡。」。心的煩惱,源於追求五欲不遂意而引起。例如,您渴望升職,但公司卻升了其他人,心裏便覺得不開心。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例如現代人沉迷手機,機不離手,偶爾忘記攜帶手機,便會忐忑不安。歸根究柢,心病都是源於「貪、瞋、痴」三毒。


甚麼是「藥」? 甚麼是「非藥」?

人生之所需要者,無非是藥。能減除痛苦,能將痛苦轉為安樂的,便是藥。《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說,只要能救治的,世上任何東西都是藥;相反,不能救治的、對自己沒幫助,任何藥也不能算得上是藥,即是非藥。

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的「法藥」;有人、天法藥、小乘法藥、菩薩法藥等。皈依三寶,依教法奉行,從願行中慢慢地體驗、實踐,才是最徹底治標治本的消災免難法門。


釋經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藥有療病的功能,藥與非藥,全憑醫師能否對症下藥。佛教的法藥有千百萬種。能知病識藥,對症下藥,便要靠醫師了。藥師佛譬喻應病施藥的大醫王。

「琉璃光」是東方藥師佛的名字。「琉璃」是「薜琉璃」(梵文vaidūṛya) 的簡略音譯。「薜琉璃」是一種顏色如青天般光明的寶物。佛與菩薩以功德立名,以青天光明譬喻藥師佛的自覺境界及德性。

「如來」是諸佛的通名,佛的十號之一。梵文Tathāgata,Tatha的意思是「如」,「agata」的意思是「來」。「如」有如實的意思,《大寶積經》:

「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4]

「如來」是契合平等真如而來,對世間諸法實相如實了解,又如實演說諸法真實空義。

「本願」:「願」分為「本願」(或「別願」) 及「通願」。「本願」是菩薩因地所發的弘誓願,例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藥師佛發的「本願」,即此經正宗分中的十二大願。

「通願」是佛弟子皈依時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本願功德經

「功德」是依本願去實踐,所成就的功德。既然發了願,便要朝著目標去實踐,功行圓滿,願望才可成真。例如發了願要完成馬拉松,便要恆常跑步練習,否則如何跑至終點?功德可以是由本具及修行而來的。「功所顯德」,指眾生無為性德,如如本具,但因妄想執著覆蔽而不能彰顯。例如跑步,是我們本具的潛能,只是沒有發揮出來。

至於「功所生德」,是藉著種種善法修行而來,例如修行六度波羅蜜等。經中佛陀開示眾生修行時,要遠離慳貪、嫉妒、怒亂、自他等惡習,才可得到善法功德。


(下期續)


[1] 《雜阿含經》‧〈二六七經〉,大正,第二冊, No.99,卷十,p69c17-c23,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10.htm

[2]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大正,第十四冊, No. 475,卷上, p538c04-c0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75_001.htm

[3]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妙雲集下編之四〉,頁16,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2/yinshun02-01.html

[4] 大正, T11,No. 310,卷90,p515b22-b28,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1/0310_090.htm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