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在過去生修行時,成就大悲心的因緣是甚麼?


佛陀對眾生都平等地深切愛護,猶如照顧親生子女一樣。他在世時,曾有弟子好奇:世尊在過去生修行時,成就大悲心的因緣是甚麼?《大寶積經》記載,有一日,目連尊者代大眾請示佛陀。

於是,佛陀將前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話說久遠之前,有一群商人深夜間在森林中行走,迷失了方向。有人不知所措,也有人悲嘆不已。

其中一人說:「我們在這裏迷路了,不知如何是好。有誰可以指引我們方向呢?不管是天人、龍、夜叉神也好,有誰憐憫我們,在這暗夜帶來光明呢?」

附近有一位外道仙人在草庵中居住,聽到他們的悲嘆聲,心想:「他們在這麼大的森林中迷路,如果我不相助,他們可能會被虎狼、獅子等野獸傷害。」

仙人於是在林中叫道:「諸位莫慌,我這便前來為你們帶路。」為了讓一眾商人安心,仙人便以衣服纏裹手臂,塗上一層油,並以火點燃,黑暗的道路馬上明亮起來。

諸位商人都目瞪口呆,心想:「這人實在罕見,為了救助陌生人,竟然不惜身命!」

隨著火炎熊熊燃燒,大悲心也從仙人的心中燃起。他心想:「將來我證得道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時,也希望能夠為迷惑、受苦的眾生指引道路。』

由於其大悲心的緣故,仙人的手臂很快就痊癒。天亮之後,商隊已回到安全的道路上。他們看到仙人的手臂痊癒,十分驚嘆,心想:「這人燃燒手臂為我們照明,卻沒有因此而受傷,他必定是一位大德,日後必然會成就廣大的願行。』」

眾商人向仙人道謝,又讚嘆道:「你真是太好了!整夜為我們指引道路。不知道你這樣做,是想要以此善行來祈求些甚麼嗎?」

仙人說:「各位,我是以此事,祈願未來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助眾生脫離痛苦,走上光明的道路。」

商人聽後更為讚嘆:「我們該如何報答你的恩德呢?」

仙人說:「我只願大家可以專心一意修行善法,慎勿放逸。」

眾商人回答:「我們一定會好好記住並實踐你的教誨。」他們向仙人道別後就離開了。

佛陀說:「那時候的外道仙人,就是今天的我。諸位迷路的商人,就是今天的諸位比丘。目連!眾生在生死長夜中迷失道路,不斷起惑、造業、受苦。如來之願,就是為迷惑的眾生開示正道。以仙人救助商人的因緣,如來對於一切眾生都深有大悲。」

大悲心與悲心有甚麼差別?

佛典中(如世親菩薩的《佛性論》)有探討悲心與大悲心之差別。有悲心的人,見到受苦眾生會心有憐憫。雖然他也想救度,卻未起平等心,遇有障緣便生退心;大悲行者則通達諸法,以平等心自捨己利,濟拔一切眾生。

菩薩的大悲心,是見到眾生的苦難,油然生起極欲拔苦與樂之心,且以無私的平等心實踐己願,對待一切眾生、不捨眾生,而顯現出大悲心。與世間的慈善、關懷、憐憫不同之處,即無所求,唯有付出而已。

佛教鼓勵修行者漸次的修習大悲心,從有限的、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付出開始,一點一滴擴展心量,直至把一切眾生視如父母、孩子,甚至等同於自己,沒有分別。[1]

聖嚴法師曾鼓勵大眾,自己還沒開悟,首先要學習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放下自私心、自我中心,這也就是「大悲心起」。

法師說:「法鼓山鼓勵人發菩提心,也鼓勵人修行⋯⋯就是運用一切的事物、時間、場所,做為修行的著力點。」

他認為,慈悲心必須是從內心生起,如果沒有心願、沒有智慧、心裏不安定,那麼這個慈悲心對眾生則成了一種偽裝。「修行如果沒有大菩提心、大悲心,(觀音菩薩的)手眼便生不起來,所以發心『自己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的大菩提心、大悲心。」[2]


延伸閱讀:
梅村的正念修習「重新開始」,助我們慈悲聆聽彼此⋯⋯


[1] 法和法師《悲心觀之探討——悲心與大悲心》

[2] 聖嚴法師《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