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是中國唐代末年禪僧雲門文偃說過的話。很多人聽到,第一反應往往是:「怎麽會呢?」
日有陰晴,月有圓缺,人生更有起有落,每個人總有他喜歡的好日,也有他討厭的壞日子啊!
記起童年小學每年一次全校旅行前夕,心中就很擔心明天的天氣變壞,不斷望天祈求翌日會如願放晴,覺得天氣的好壞就決定了那次旅行的成敗。
年長時有一段時間仍保留這種心態,直至有一次我本想因微雨而取消旅行計劃,同行朋友提出:「不需要取消!天晴和雨中都各有風景可看的!」
正如蘇東坡形容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更像我喜愛的台灣作家唐諾不執著櫻花時節才去日本京都旅遊,他有時還故意「選在農曆春節假期京都最荒涼的時日前去,⋯⋯二月枝枯葉殘的冷清清京都遂反而好像空白的畫布或說只有草稿線條的未著色繪圖。」[1]加上其他月份的京都模樣,他看到了這優雅的城市在不同季節中呈現的種種事物,「⋯⋯記憶一個一個疊上去,竟然比任一個熱鬧時節京都還華麗動人。」[2]
曾在禪修期間,聽到法師帶引:「活在當下,每一刻每一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當時感到很奇怪,其實不太認同。
學佛久了,開始有些領悟:世事生滅,都要因緣具足,簡單來說,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事,而每一件事物能夠發生或存在,表示它已具有充夠使其會發生或存在的理由,這就是所謂最好的安排。
有時我們會抱怨日子苦澀,有時會因配偶或子女而失望,有時會因遇不到伯樂而沮喪,主要由於心中一早畫好了自以為完美的畫面,只期望外面的人、物或境配對那幅圖畫,所以未能接受或真正欣賞到所面對的事物不是預設的面貌或姿態,當然失望。
我還記起有一次在有機農莊向一班小學生介紹種植常識時,問他們種子需要甚麽元素才能成長,很多人都懂得說:「水、泥士、空氣和陽光。」有一個小朋友回答:「時間。」他可是說出了要明白佛教「因緣和合」時需注意的另一個重點。
我們如能學習放下成見,打開胸襟,不標籤、不比較、不設規限地去面對每一天,接受每一刻,更相信因果,盡力隨緣,耐心地等待條件成熟的一天,到時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期間則會心安理得,自在無礙,日日就是好日。
編按:原文刊於普光明寺網頁,佛門網獲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1]唐諾:閱讀的故事(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初版六刷),頁158-159。
[2] 同書,頁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