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看待修持得來的感應和神異巧遇的感應:由一則現代事蹟談起

包果勒居士(左上小圖)自述曾在安納普爾納峯遇險,同時得到觀音感應和加庇而活下來。
包果勒居士(左上小圖)自述曾在安納普爾納峯遇險,同時得到觀音感應和加庇而活下來。

中國傳統上流傳不少得到佛菩薩加庇和幫助的感應故事。本文先轉述一個當代的公開記錄,再談一談佛教怎樣看「感應」。

1970年代在美國加州創立萬佛聖城、並將佛教傳入西方世界的先驅者宣化上人,其弟子恆實法師和包果勒居士曾公開描述了一個在極端環境的危機中得到觀音感應的事蹟。

當時宣化上人帶領的探訪團抵達馬來西亞東海岸的丁加奴,包果勒居士提出,想暫時離隊前往尼泊爾,並嘗試攀登世界第三高的安納普爾納峰。他認為當時是秋天,還未下雪,是登頂非常好的時機。

包果勒把想法告訴師父,說道:「師父,我必須在落雪前登山,否則便不能登頂了;這是我的最後一次機會。」師父一直勸說他不用著急,可以再等一等,看情況如何再打算。然而包果勒始終堅持。師父見無法勸阻,唯有著他特別要「小心交朋友」。當時他還不明白這是甚麼意思。其他團裏的成員也曾去找他,想說服他不要去,終也無法勸阻。

包果勒說已經準備好了所有的登山裝備。讀者猜猜他的裝備是甚麼?原來只是一雙網球鞋!一般來說,如果攀登安納普爾納峰,氧氣瓶、冰爪、冰鎬,還有繩索都是必需的,有時還需要僱用搬運工;但是包果勒出發時,這些一樣都沒帶,就這樣上山了。

探訪團按照計劃到達亞羅士打,沿著馬六甲海峽向北行,當到了最北端的邊境,恆實法師收到了一通電話,說包果勒被飛機載到醫院,全身骨折了。他們還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只知道他還活著。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包果勒當時被山下的管理員阻止,說不能讓他一個人上山,然後有人不知從哪裏走出來說:「我和你一起去。」包果勒完全忘記了師父不久前才警告他,要小心交朋友。其實,和他一起去的人,是個在緬甸金三角賣海洛因的毒販。登峰第三天晚上,開始下很大的雪,包果勒從帳篷裏出來了,然後悲劇就發生了;不知是他踩錯了腳,還是有人推了他一把,當他回過神來時,已經從山摔了下去,撞在一處突出的岩石上。落地的時候,他身上很多塊骨頭都碎了。由於傷得太重,他甚至覺得自己的靈魂脫離了身體;同時發現,如果跌下來時錯過了身旁這塊岩石,他就會跌落千丈深淵。當他嘗試感覺自己的痛苦時,就聽到一把聲音:哦,你認為這是痛苦嗎?你的靈魂都出竅了,所以是甚麼在痛呢?然後那聲音又說,如果我是你,我會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包果勒回覆道:是的,我一直在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那把聲音問他,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有甚麼樣的體驗?他意識到自己正在和觀音菩薩對話,而且對話連續兩天。

終於,包果勒捱到尼泊爾皇家空軍一架直升機來到,並把他救起送到醫院進行緊急手術,命保住了。

包果勒康復後再和師父相見,師父說,這是你新的生命,希望你在這個新的生命中不要做任何錯事了。包果勒回想,在緊急情況下,平常的修行確實能派上用場,將心念安住,觀察痛苦的生與滅,不為所困。包果勒誠心相信,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能不感到痛楚,一旦停下來,疼痛又來了。他深信遇到危機時,誠心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會有很大的感應,觀世音菩薩會幫助求者脫離不幸,化險為夷。

以上這個案例是否也能讓你深信不疑?相信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其實,觀音感應故事由古至今流傳不絕,自六朝時代始,已經有諸多事蹟傳出。本文選述一個當代的案例,希望大家至少不會覺得那麼疏遠。

世俗常稱某些事情「靈驗」。佛教則有另一些表達方法,簡單的說是「應驗」,再準確一點是「感應」。

「靈驗」是民間宗教的常用語,當中意義帶有一種神異、超乎尋常、偶然巧合的意味,仰賴於神秘存在的一時憐憫,是被動的,且依附於神靈的喜惡,於本身的修行無關。而「應驗」不同,是佛菩薩因你誠心要求而回應,不由神靈的喜惡而決定。求者是更為主動的角色。而「感應」則更為準確地表達了求者的自主力量。就像上述影片中的居士,日常修行,觀照自身的能力及智慧提升,精神層次本就與觀音慈悲濟世相和應,即使在困境中,也更加容易產生觀音感應。佛菩薩「感」到求者是誠心的,而佛菩薩亦會對求者發出適合的回「應」。「感應道交」,就是求者和佛菩薩以道(佛法之道)相交(溝通)。

有關觀音感應,創建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認為可憑藉系統修習,而讓感應成為可重複、可複製的現象。這是甚麼意思?

根據聖嚴法師的著作記載,觀音感應在其一生中不同階段,都成為加護其生命、開啟其智慧的重要經驗,由童年時期已是如此。

發慈悲利他大願心的聖嚴法師,更以佛教經典如《心經》、《楞嚴經》和《妙法蓮華經》等為基礎,開創了廣大修行者皆可學習的「觀音感應系統修持法門」。

在《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以及觀音感應書寫的多則記載之中,法師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自身的觀音感應事蹟、觀音法門修行經驗,以及內心轉化的過程,引領讀者一步步理解,亦釐清了一般對觀音信仰的誤解:觀音信仰並非只是仰仗觀音菩薩的「神力」加庇自己,也非在於依賴其他神明或菩薩的神異靈驗,而是在於學習觀世音慈航救濟的精神,以正信自我修持,同時學習把其他人的觀音感應經驗,作為鼓勵自己修行的資糧。

本文有關聖嚴法師的引述,主要取材自王晴薇(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新加坡漢傳佛學院副教授兼學術副校長)的〈觀音感應書寫與觀音法門教學〉一文。

聖嚴法師的觀音感應書寫,涵蓋貫串法師一生各種感應,也包含與信眾同修而產生的集體感應事蹟記述。法師以第一人稱方式書寫,讓讀者更能理解在感應發生的歷程中,法師個人的學習歷程和慈悲利他的宗教情懷。在聖嚴法師來說,「觀音感應」不僅是菩薩的護持加庇,而是經轉化而成為修行者可依循的行持軌道。通過正確的心態和方法,修行者都有可能像聖嚴法師一樣,使觀音感應一再發生,同時持續學習觀音菩薩慈悲利他並與空性相應的願行。

以這種角度去理解「觀音感應」,我們便不用計較例如包果勒的事蹟是否真實、或是否能在自己身上應驗。因為重點是自我修行的「因」,至於感應的「果」會否發生、何時發生、怎樣發生,會有很多可能、也受到很多條件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修因,就一定不會有果。

在聖嚴法師生命中,「觀音感應」是很十分實質的體驗。例如法師幾番自述童年時代受到觀音菩薩加持而開智慧的感應事蹟。到青年時期,法師長期修習《大悲懺》。六年閉關期間,以一字一拜的方式修持《妙法蓮華經》。在建立法鼓山的過程中,常常得到觀音菩薩的庇佑加持。不論在甚麼情況下,「持名法門」總是聖嚴法師持續運用的法門。當然,這看來簡單的持名法門背後,是長期堅毅和依教奉行的修持,以及以禪觀開啟智慧之門的實踐。

總的來說,修行是因,感應是果,只急切求果不而修因是不切實際的。聞得歷史上的、世間眾人的感應事蹟,重點不在於鑽研其真偽。每個人經驗不同,聽到別人的感應經歷,既不需花上力量去辯駁否定,也不適宜以偏概全,把某一經驗看作人人都必可得的驗事。可行的取向,是以這些事蹟鼓勵自己和別人精進修因。閱讀或聞得感應事蹟時,如能確認和感受到獲得加庇護持者的誠心正念,這一點就成為我們修行的上好資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