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怎樣的眾生會輪迴作阿修羅?若志於求道,必需時刻警愓傲慢心

學佛的人都聽過六道輪迴的眾生中,除了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之外,還有阿修羅。漢地亦稱阿修羅為非天、無端正等,指的是阿修羅福報似天,但德行與天神並不相同。此外,此道眾生易怒、好鬥、善戰,同時信奉佛法。他們男性醜陋,女性貌美,此外還有很多特質,這裏難以盡錄。

誰會投生到阿修羅道?或問,怎樣會投生此道?說一切有部的《正法念處經》 說( 卷第十八 ),阿修羅過去是習婆羅門法的,十分聰慧,懂得世間種種技術,喜歡行布施,以飲食、清泉、房舍等施予病者、窮人等,然而這些布施背後,卻欠缺正見。例如,他們施予時想著所施的要比人多、比人好,要因布施而讓人知道他們富貴和大能。

在《業報差別經》(《大正藏 》收於阿含部第一冊第八十部)中,詳細列出十種業因,導致眾生投於阿修羅道。當中十之有六,是與「慢」有關的:「一者,身行微惡業;二者,口行微惡業;三者,意行微惡業;四者,憍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回諸善根,向修羅趣。以是十業得阿修羅報。」

第一、二和三種業因,指出他們身口意都有微惡業。當然,如眾生有中惡業或大惡業,就不會得到阿修羅的業報,而會投生他道了。

「慢」才是眾生輪迴作阿修羅的重要業因。《業報差別經》從第四種業報到第九種,列出各種「慢」的特質。

憍慢的人(以下專說眾生中的人)是怎樣的?世親菩薩造的《百法名門論》說:「云何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憍」就是自憍,不與他人比較,而對於自己的光榮和成就孤芳自賞、終日陶醉其中。「慢」就是「恃己於他,高舉為性。」即是跟他人比較時,總覺得高人一等。

我慢的人,態度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成唯識論》卷四),有一個執著的我,把自己的心置於高處,看不起別人。他們住往自己讚自己,同時毀損他人,行為上「自讚毀他」(南朝梁慧皎著《高僧傳·明律論》)。

增上慢的人又是怎樣的?他們對於教理或修行境地仍未有所得、未有所悟,卻生起自高自大之心,自以為有所得、有所證等。例如在《俱舍論》中有言:「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第十九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九卷)。《妙法蓮花經.中方便品》有記載,「增上慢四眾五千人,認為不需聽聞釋尊說法,即離座而去。」這些人連佛陀說法也輕視,自以為已有領悟,可見他們的心多麼傲慢。有些人則對佛法本身誤解、輕視、胡亂判斷,例如認為「諸法空無何用精進」、「般若波罗蜜能得出離,更無餘法而得出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此法是淨、此法非浄」、「此是佛法、此是辟支佛法、此是聲聞法」等,都是增上慢的表現。(見《佛說決定毘尼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寶積部)

大慢指甚麼?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說,大慢就是「我慢之大者」。

至於邪慢,《大乘廣五蘊論》說:「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如是心高舉為性。不生敬重所依為業。謂於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傲,不生崇重。」邪慢這類人,本身並無德,但自認有德,心高氣傲,對於真正有德的人,不起尊重。

還有一種是慢慢。《大乘義章》說:「言慢慢者,於上境處,謂己勝彼,此過最重,名為慢慢。」即指人對於比自己優勝者,仍堅持自己勝過對方。這是一種他勝自劣反說自勝他劣的傲慢中之傲慢。

《業報差別經》最後說到,有人因為廻轉所修各種善行根本,全都歸向阿修羅趣途,亦因而感得投胎阿修羅道的果報。

以上根據《業報差別經》把輪迴到阿修羅道的業因略說了。總括而言,第一類身口意所造的微惡,第二類是慢心,第三類是心向此道。這三業因俱全,就自然往生為阿修羅了。

佛教又有一個說法,天、人、蓄、鬼四道中都有阿修羅,地獄中則沒有,此說强調阿修羅存於地獄以外的四道。他們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的為鬼趣所攝,胎生的為人趣所攝,濕生的為畜生趣所攝,化生的為天趣所攝。

講到六道時,阿修羅則専指天道的阿修羅。不過,此類阿修羅亦只在欲界天之中的㣼利天,欲界天中其他天中沒有阿修羅。至於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也不存在阿修羅。

作為人身的時候,有些人在人間位高權重,比較容易修布施之福,亦因而受報得享天福。可是他是作業也重,因為他們享有金錢、地位和權勢,布施是做了不少,其他惡行卻也作了,但大家都容忍他們、饒讓他們。他們在當生未有因惡業得報,往後則自然受報。又因大量布施,心中自高自傲,心中可能不明白阿修羅一道,但意識中實響往那種境界。在眾緣成熟時,便往生為阿修羅。

無論在哪一道的阿修羅,他們都的心都不安、不定、不寛。這是因為他們傲慢、好勝和愛鬥。亦因此,修行和成佛的路將十分崎嶇。

此外,本文再多談一些「憍」的特性。當「憍」單獨使用時,意指上和「慢」並不相同。慢是在我的執著,自覺自己如何如何。「憍」是在我所有的執著,自覺自己所擁有的如何如何。

《瑜伽師地論》卷二說有七種憍,包括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和多聞憍。無病憍的人,自以為我沒有病、身體健康,看不起身體不好的人,這些人難有慈悲。少年憍的人,自覺年輕,别人老了,他們輕視。殊不知自己終有一天也會老。這些人欠缺智慧。長壽憍的人,輕視壽短的人,卻不知壽長者終有一天也會死亡,也欠缺智慧。族姓憍和富貴憍的人,自以為出身矜貴、擁有財富,看不起出身卑微和貧窮的人,既欠慈悲亦欠智慧,需知身份地位也不會永恆,隨時會失去的。色力憍的人,自認為相貌比人好、力量比人强,看不起長相平凡、力不如己的人,充滿了分別心,刻刻與人比較,人生可能因此苦多於樂。多聞憍的人,自以為很博學,輕視別人。

不只普通人,修行者也有憍慢,修到某個境界也戒不掉憍慢心。《大品般若經》說,要得到阿羅漢位之上,憍慢心才會消失。因此,憍慢佔據了凡夫和修行者的心,不容易對治。

佛陀的教導當中,很多人都知道《佛遺教經》裏提到如何對治憍慢的話。且先聽佛陀怎樣說:「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若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大概意思就是:諸位比丘應當自己摸摸已經削了髪的頭,知道自己已經捨棄美好衣飾,而披上壞色的袈裟,托著應量的食器向俗人乞食自活。如此狀況,若還會生起憍慢心,應當立即消滅它。憍慢心的增長,連世俗的白衣都不應該有,何況是已出家進入聖道之門、為求解脫而降伏自己的心、以乞食為生的人呢!(參考聖嚴法師和太虚大師的經解。)

佛陀這番話,雖是直接向比丘門說的,但作為白衣、在家人以至世間各類修行者,實應自我警覺,放棄憍慢的心。在家人不如出家人般能捨好服飾、行乞為生那樣決心求道。但如有志修行,就必需警惕慢心。這就是佛陀的遺教。

延伸閱讀

【佛詞碑】之「三頭六臂」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