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總發現在佛教界中有種普遍的現象:
有些人在學佛以後,因為接收的資訊越來越多,在接觸了一些學問之後,未及消化時就在眼前湧出別的知見。長此以往只會把初學者弄得疲於奔命,甚或慢慢生起一些對佛法的誤解──總覺得好像學了佛之後就甚麼也不能夠做!做甚麼都錯⋯⋯
以下,我試以一些一般人對「戒」的誤解作為例子,來說明如果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知見後,才能得使自己學佛、做人能自在安穩。
「戒」對我們而言是甚麼?
戒,梵文Śīla(音譯﹕尸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等的意義。是由乃佛陀制定,教育佛弟子受持,希望佛弟子在受戒之後,能奉行之,以令自身「防非止惡」。如《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1]當中並不是強調犯戒的罰則,而是重點指出何事為惡業,會令眾生受苦,進而提醒我們不要造有關惡業,故言「防非止惡」。
其實,對佛法認識不深的人,普遍會有一種看法,認為「戒」是一些外在的約束、規範、禁令。有些人甚或會覺得一旦違反戒律便會下地獄,萬劫不復。所以很多剛接觸佛教,或是未入佛門的人,對於「戒」這個字,難免會因誤會而心生恐懼──很怕受戒,怕是做了一些承諾,但一旦做不到,會帶來厄運,甚至被恐嚇說「犯了戒就要下地獄!」其實,在「緣起論」之中的因果報應,純粹是一種自然法則,如果想要善果,便要先造一些與其相應的善因。就如《大智度論‧卷十三》中言:「尸羅,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2]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白到佛法是佛陀為協助眾生「離苦得樂」為目標而講說的教法。因此,佛教倫理道德是建基於眾生的理想目標,如果我們想得人天善果,我們的修行内容便要與人乘(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或天乘(三皈、五戒、十善)相應。如果目標是希望解脫生死輪迴,那麼純粹通過自修,還是通過自利利他求解脫,都會在倫理上有不同的要求。要解脫生死,便必須解決欲的問題,解決惑、業、苦。所以佛教倫理的要求,不是來自外在,或他人對你的約束,而是因為你有離苦得樂的願心。
皈依、受戒並不是升班制度
有時候在佛教界看到有個情況,就是有佛弟子將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菩薩戒等看成是一個「升班制度」。他們甚或會認為皈依是等同於註冊入讀幼稚園和開始學習,五戒則是升班上小學,八關齋戒是夏令營或深造班,受菩薩戒就升讀中學,出家或入讀佛學院則是好像入讀大學等等。所以,如果他們在皈依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有的是在三或五年後,有的是在更短的時間內),會受同修之影響或自己覺得有「升班」需要而去求受五戒。然而,因為根本不明白受戒的作用及發心,只是一味從增長我慢出發而受戒,故此他們可能會在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依然勉強地受戒,進而便不斷問及如何在五戒的五條戒條之中,只選擇接受一、兩條戒⋯⋯
不可以選擇性地受戒──行動要與目標相應
《傳授三皈五戒正範》(即傳授五戒的儀軌)中有說明,受五戒時並不是「答﹕能持」時受戒,反而是以宣讀〈三皈依文〉時,作為正式「納受戒體」的程序,與三皈文儀相同。而「宣(讀)戒相」,則是宣讀五戒戒相(戒條),為受戒者說明作為一五戒弟子應該是盡形壽(這期生命之內)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而受戒者會答以「能持」來表示自己明白,並會堅持在這期生命持守好五戒。從受五戒的儀軌可見,受五戒並不是在「能持」的部份受戒,而是在讀〈三皈依文〉那時受戒,故此在受戒儀軌之中根本沒有「選擇受戒」的空間。
另外,律藏早已說明說明了受五戒必須五條全受,而不能選擇受戒,如《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說﹕「受優婆塞戒。設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又言:「問:『若不得者,有經說:有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3]
從《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以上的內容可見,根本沒有選擇戒條來接受的教法。至於《優婆塞戒經》所言的持一戒名「少分優婆塞」,具持五戒名為「滿分優婆塞」等的說法,是要說明能持戒的功德,意思並不是說有選擇受戒的方法。
受戒的目的在於協助自己離苦得樂
在此,就用煮菜來做比喻,離苦得樂的願心就好像咖喱四蔬,菜名已經說明了是咖喱和四蔬,也就是──咖喱和四種蔬菜:甘筍、珍珠荀、西蘭花和馬鈴薯,一共五種東西,缺一不可,否則算不上—是咖喱四蔬。只買四樣可以嗎?當然不行,那就不是你要的咖喱四蔬了,缺了任何一樣都不圓滿。受五戒也是同樣道理,不可以有選擇性地只受某些戒條。
假設煮一味由咖哩及馬鈴薯、蕃茄、青豆、椰菜等四種蔬菜所結合的「咖喱四蔬」來食用,就是你想要的「離苦得樂」之結果。
但你問我:「我可以買西瓜、芒果來煮咖喱四蔬嗎?」
其實,這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的問題。我說不應該買西瓜、芒果,因為咖喱四蔬本來沒有西瓜及芒果,而且這亦不符合你想要的由咖喱及馬鈴薯、蕃茄、青豆、椰菜等四種蔬菜所結合的「咖喱四蔬」。
同樣,如果想得到現生安穩、來生人道的「人乘善果」,便應該受持三皈、五戒;這是你想要的,不是別人逼你的,佛陀也沒有站在道德高地上,頒佈一些規條強要你去持守。一切跟離苦得樂不相符的身口意業都不應該造。
佛教倫理就是這麼一回事,不要覺得佛陀把一些要求強加於你身上,要你做這個,做那個;或是覺得信了佛以後甚麼都不能做。大家要想清楚,受戒是因為你希望改邪歸正,所以你將戒納入以後的日常生活中,作為對自己的要求。所以這個「戒」字有「防非止惡」的意思,你持戒來防止自己去造惡業,而不是外在的一種禁令。
五戒都用一個「不」字開頭,沒有說禁止,也沒有說不可以,意思是「我某某學諸佛菩薩那樣,盡這期生命的形相及壽命也不會殺生」,這是一種主動的宣告。故此接受五戒時,我們在三寶之前,受得戒和尚的指導下,我們會說「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就是說「我某某,像諸佛那樣,以這個形相的這一期生命,由現在受戒直到死亡的這段期間内,我也不殺生」。「不」代表是你做主動,當然亦絕對不是他人逼你。
殺、盜、淫、妄本身已是惡業
五戒中的前四條殺盜淫妄叫「根本戒」,因為就算不受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本身都是惡業。而戒怎樣防非止惡呢?當你接受了五戒,就好像多了一個提醒,每天帶著一個警報器,當你想殺生,或做一些與殺生相關的事,你會提醒自己:「這不行﹗我是五戒弟子,我不應該這樣做!」所以,戒可以協助你防非止惡。就算你不受戒,你造那四種惡業,還是會得惡果。你受了戒而造惡業便更糟糕,除了那個惡業本身的惡果之外,還加上明知故犯的過失。別以為佛菩薩不會知道,人們經常說神不知鬼不覺,其實鬼神都知道,是你自己在騙自己而已。
所以要理解,信了佛不是甚麼都不能做,而是因為你要煮咖喱四蔬,你有一個基本的願心,你想離苦得樂,要遠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苦果,這是你想要的,所以一切會令你下三惡道的,你也不應該做,沒有人禁止你,而是因為這跟你的目標不相符。
[1] 《大》二九‧七三上。
[2] 《大》二五‧一五三中。
[3] 《大》二三‧五0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