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力量:在緣起中滋長內心的喜悅與平靜

圖:Pixabay
圖:Pixabay

當清晨第一道光線落在葉尖,當一朵花無聲綻放,當彩虹在驟雨後橫跨天際,當夜空的星辰靜靜鋪展⋯⋯我們的心是否曾為這微小的奇蹟而悸動?這份微妙而深刻的感受,就是「敬畏」(Awe),一種讓心靈歸於謙遜、與萬物相連的體驗。

一行禪師與梅村的教導強調,正念讓我們以「如初見花開」般的敬畏心,觀看自己與生命,回歸真實美好的生命本質。

正念是一種當我們將心帶回身體、接觸當下身心內外正在發生的事情時所產生的能量——看見花朵如何在晨霧中輕展,看見呼吸如何牽引著我們與當下相會,如一行禪師弟子鄧嚴法師(Sister Dang Nghiem)在《Flowers in the Dark: Reclaiming Your Power to Heal from Trauma with Mindfulness》(2021, Parallax Press)一書中說:

「正念是一種奇蹟,因為它讓我們能夠以初次目睹花朵綻放般的心境,觀照自己和生命。這份敬畏與驚奇感(awe and wonder),能幫助我們療癒過去的創傷,並以最真實、美麗且健康的方式,一刻一刻地更新生命。」而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培養敬畏與驚奇之心,能夠為我們帶來持續的喜悅。

在《敬畏:微量正念快速練習術》(The Power of Awe, 2025)一書中,作者傑克.伊格爾(Jake Eagle)和麥可.阿姆斯特(Michael Amster)引述科學研究指出,「敬畏」(Awe)這種情感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學者觀察到,激發敬畏感有助我們緩解焦慮、孤獨和壓力,並長養愛心和謙遜心。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設計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注:傑克.伊格爾為正念導師及執業心理諮商師,麥可.阿姆斯特為杜魯醫學院(Touro School of Medicine)醫師與教職人員。)

敬畏的三步練習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敬畏情感?作者提出一個簡單卻富有力量的三步練習:

一、專注(Attention),意味著將你的全副精神與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你所珍視、欣賞、驚歎的事物上。環顧你所在的房間,找出某個你珍惜與欣賞、特別美麗的物事,仔細檢視它,認真地觀察它。如果它是一件小東西,把它拿起來,開始注意它的每個細節。如果它是一件植物,觸摸它的葉子,注意它的紋理、顏色及氣味,注意它內在的生命。

二、等待(Wait),意指放慢速度或暫停一下。所以,做個深呼吸──在你欣賞家中的這件珍貴物事時,深吸一口氣。

三、呼氣(Exhale)與擴展(Expand),放大你體驗到的所有感覺。當你呼氣時,做一個比平常略微深長的呼氣,讓你的感覺盈滿內在並逐漸擴展開來。你注意到了甚麼?你微笑了嗎?你放鬆了嗎?你是否察覺到內在有一股暖意?你的目光是否變得柔和、雙眼是否因對這件珍貴物事滿懷感恩而濕潤呢?

研究顯示,此練習能引發敬畏(Awe)的心理感受,進而促進情緒調適(註1)。

敬畏對個人心理與社會的影響

疫情爆發後,罹患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比疫情爆發前增加了三倍,作者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行的研究表明,規律的AWE練習可以減輕修習者(包括病人、醫護等)憂慮、焦慮、孤獨、倦怠、壓力、慢性疼痛等狀況,並改善整體幸福感。

兩個群組(醫護人員與一般民眾)在練習AWE二十一天之後,壓力和焦慮平均降低了18%,一般民眾組則降低了17%(註2)。敬畏時刻發生得越頻繁,負面症狀減輕的程度就越大,從而提升幸福感(註3)。

如修習者丹尼絲(Denise)分享:「過去多年來,我始終處於焦慮、恐懼、滿懷敵意的心態之下。Awe激發出我孩子般的好奇心,以及觀看、聽見、聞嗅我周遭生命的喜悅。早晨醒來,聽到窗外傳來各種不曾聽過的鳥鳴聲,讓我平靜地展開新的一天。每天,僅是往外俯瞰我們的水磨石,就讓我深感敬畏;每當我發現自己變得煩躁時,只須環顧周遭的某些事物,就能立即感到喜悅。」(註4)

敬畏與身體免疫系統的關係

醫學研究顯示,無論是由鏈球菌性喉炎、 冠狀病毒、扭傷的腳踝、壓力等原因引起的發炎,只要交感神經系統持續處於主導地位,發炎就會變成慢性。

如何減輕發炎、增強免疫力 ,以便身體癒合?書中表示,當安全(抗發炎的)細胞激素水平升高、副交感神經的反應(身體的休息與修復狀態)就會啟動。「正是在此時,我們得以抗發炎、合成代謝、再生、康復、連結、結合⋯⋯並擁有強大的細胞免疫力。」

作者引述美國物理醫學與復健專科醫師克勞森(D.R.Clawson)醫學博士的研究指出,敬畏情感有助降低威脅細胞激素、增加安全細胞激素。也就是說,敬畏與副交感神經活性提升呈現正相關,這有助支持免疫功能,讓身體進入修復狀態(註5)。

敬畏與放下執著

敬畏有助於我們的心變得更寬廣。

作者指,經常經歷敬畏(awe)感的人,通常生活滿意度較高,也較不容易感到憂鬱與焦慮。敬畏還能促進我們與更廣大事物連結的感覺,包括是與他人、大自然,的連結。這種連結感能培養同理心與慈悲心,進而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並提升社會的凝聚力。

敬畏也能讓人變得更謙遜:敬畏最深刻的影響之一,是它改變我們對自身與整個世界的關係感知。當我們感覺自己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時,會更平衡地看待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也更能體認到外在因緣對自己成就的影響。

這種與世界、與某種比我們更偉大事物的內在連結感,會改變神經系統,讓我們能以更健康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連結,而且更樂於建立這種連結,形成良性循環。

此外,有研究也指出,敬畏可能促使人們更願意幫助他人、更慷慨大方,這可能與敬畏減少自我關注有關。

也就是說,敬畏有助我們放下對他人與自己的固有評價和執著,以平等心、謙遜心來觀察世界,心靈得以更清淨自在。

與「敬畏」相關的佛教觀點

(以下為本文作者基於佛法觀點,對「敬畏」在佛教脈絡中的延伸解讀,非原書《敬畏:微量正念快速練習術》的作者觀點。)

書中沒有直接討論佛教經典,但若從佛法角度來看,「敬畏」與信心、無常觀等有所關聯。佛教中提倡「淨信三寶」──以清淨心敬仰佛、法、僧,而敬畏感可以促進我們的信心。當我們對佛陀的智慧、佛法的深奧、僧團的清淨心生起敬畏,自然更願意學習、依止三寶,培養正見與正行。

佛教的緣起觀和無我觀,揭示了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緊密聯繫。由於每一事物都依賴其他事物才能存在(緣起),這意味著每一事物都存在於其他萬物之中,而萬物也存在於每一事物之中(相即相入)。因此,事物並無固有存在(空性);也就沒有永恆不變、獨立的個體(無我)。(註6)

敬畏不僅是對外在美麗的感動,也是一種放下「我執」的練習,並引導我們觀照因緣和合──看見每一朵花、每一聲鳥鳴,背後都有無數條件和因緣促成,正如《緣起經》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當我們在敬畏中感受到萬物的因緣和合,體會到比自身更寬廣的存在(每一事物都存在於其他萬物之中),自然鬆開我執,心變得柔軟、開放,並生起謙遜心。

總結

敬畏不僅是對美好事物的感受,更是促進心理健康、身體免疫力和社會關係的力量。它使我們心懷感恩,與眾生相繫,放下固執的我見,生起平靜與自在。

正念引導我們回到當下,作為覺察一切的基礎;敬畏成為我們深刻體驗的橋樑,讓我們重新發現此刻生命的奇蹟;而佛法則將這份敬畏昇華,引導我們洞察緣起無我的生命本質,邁向更深層次的解脫與智慧。

(注:敬畏練習能作為日常心靈調適的支持,但若面對持續或嚴重的心理困擾,仍建議尋求專業醫療或心理協助。)

延伸閱讀:
一行禪師的「相即」教導


1. 傑克.伊格爾(Jake Eagle)、麥可.阿姆斯特(Michael Amster)(2025)。《敬畏:微量正念快速練習術》(林資香譯)。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出版於2023年)第18頁。
2. 同上,第57頁。
3. 同上,第24頁。
4. 同上,第37頁。
5. 同上,第72頁。
6.  佛門網《一行禪師的「相即」教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