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普賢行願品》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中有「懺悔業障」,在現代的社會裏該如何運用?道一法師教導我們如何從懺悔到恆順眾生

2019年8月9日,道一法師在「萬人接機」前,安抵香港,順利的舉行講座。法師說上次 2015年來時,剛好遇到掛八號風球,但都在風雨中安然來去。

法師此行共有三場講座,第一場是8月9日在妙華佛學會,講題是: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對我生活與修行的啟發;第二、三場是8月10日及11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講題是:「依普賢行願開展褔智人生旅程──從寬恕到恆順」及「佛住世轉法輪」,三場講座約200多人次。

法師說:躲不開生活中的煩亂,避不了人世間的逼迫,又不想讓這種種雜染一再的扭曲自己,更不想就這樣迷失而迷糊的度過一生。怎麼辦?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騰出一個週末假日,讓我們謙卑歡喜相聚,共學「普賢行願」,為自己的人生開展一個充滿福與智的旅程。本課程非傳統講經說法,祈望聽者以開放的心胸探索自己並經驗佛法。

佛法與心的橋搭建起來了?

法師說:般若系的經典《金剛經》、《心經》的思想,大家應都很熟悉。「無常」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有的學佛已學了三十到五十年,當真正遇到無常時為何會轉台?因為「佛法」與「心」之間缺了一座「橋」,就如香港的交通,在島嶼與島嶼之間用橋、海底隧道等,將它們串聯起來。

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一磚一塊的把橋搭建起來。無論聽過多少次的講座及課程,橋有沒有被搭起來?這是我們學佛人的功課,沒人能幫您。如果您今天已經聽了很多的佛法,甚至於自己也會講,但是您把佛法放在外邊,沒有跟您的身心聯結,那就難體會到「法」的喜悅。無論您聽了多少次的佛法或皈依多久了,問問自己的橋搭建得如何了?

般若系的經典與我的關係

如果您想如期的到達某個目的地,我們需要一張地圖、GPS或 Google Map等,修學佛法也是一樣的,展開一段路程,路程當中,需要有地圖,才不會走了冤枉路,虛度光陰。

法師說:未出家以前的我就很喜歡《金剛經》,但不知如何用在生活上,直到讀了印順導師的《般若經講記》後,我看到了修學的地圖。《金剛經》裏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般若經》有兩番囑累,《大智度論》卷一百云:

「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菩薩道有二種、一者般若波羅蜜道,二者方便道。」

須菩提問佛兩次同樣的問題,為何要問兩次同樣的問題?原來菩薩道可以分成兩部份,第一部分是還沒有建立智慧之前,先修「般若道」,建立「般若智」;當有了般若智後再問同樣的問題時,是建立方便善巧的「方便道」。問了兩次,讓我看到了「修行的次第」。第一階段的發心、修行到體證是般若道,般若道的概念是在修行的過程累積般若智慧,直到體證般若為止;再來是第二階段的發心、修行到體證是方便道,方便道的概念是在修行的過程累積善巧方便,直到體證佛果。

法師問大家的般若智有幾分?大家都很客氣不敢說。再問:有沒有人是十分的?如果有,也許是狂妄自大。如果已有十分的般若智,那也還沒有走完,因要繼續發心行菩薩方便道,直到體證佛果為止。度眾生容易?是否身邊的人最難度?如果沒有方便善巧真的很難。所以般若經在龍樹菩薩與印順導師的梳理之後,修行的次第就非常清楚了。

發心、修行、證得

般若道的發心,是發世俗的菩提心。為甚麼是世俗的?因為還不是聖者,還沒有十分的般若智及體證。在此階段帶著不成熟的慈悲及空性的智慧行菩薩道是很容易傷己傷人,但我們在學習中去確立「信佛道可成,願成佛道,向佛學習」的信願,若從八正道來看此時,是建立正見、正思惟(志)的階段。

發心之後就要修「大悲」行。甚麼是大悲行?以「自他和樂為本」。學佛人如何知道自己學佛,學得對不對,只要問自己,是否愈學愈歡喜自在?也讓身邊的人愈和樂?如果沒有,那麼您的路可能走錯了。此時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略修:禪定、智慧(自心淨化為本)。如果從八正道方面,除了前面所講的以外,應修正語、正業、正命,並去實踐它。

再繼續修下去就是「修定發慧」的階段,這是證得的部分。定與慧是從「戒」而來,無論是五戒、八戒或菩薩戒等,戒的內涵就是「德行」,最初能表現德性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是利己利人的善法就該去做,那麼「德行」就自然呈現,心也安定光明了。

如果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做得不好,到處以自我為中心唯恐天下不亂,那就很難修定發慧了。證得方面,就以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正精進。這樣般若智就會慢慢的被培養起來,對畢竟空的理解,領悟空慧,這是「轉凡成聖」的關鍵了。

「般若」能絕諸戲論入畢竟空,但修菩薩道的人不以此為足。《大智度論》卷七十一云:「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菩薩從初發心,修無我空慧到達無生法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入畢竟空是為般若道;菩薩得無生法忍以後,續而培養方便善巧,一直到成佛的階段,此階段重在嚴土熟生,出畢竟空是為方便道。

《普賢行願品》從懺悔到恆順眾生

一開始法師先介紹他從馬來西亞帶來與香港菩薩結緣的小書《福慧旅程》,他說這是一個紀錄人生的旅程小書,在旅程中不斷的累積個人的福德智慧。這本書不講大道理,書裏有很多空白頁,目的是希望人生這條修行的路上,有一本書或經是要讀懂的,而這本書就是您自己。

當您煩惱了,先讀懂自己在煩惱甚麼?空白處就是要您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由淺入深。藉由這本書認識自己,即使它是不圓滿的自己。最怕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不圓滿,不承認自己的缺陷,然後一直在包裝自己,這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所以這是一本認識自己,讀懂自己的一本書。或是您還無法真實的面對自己,也可以每天抄一句智慧法語,用智慧莊嚴自己。請大家善用它!

法師以前在佛學院教書,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教法,而近幾年走非傳統的教法,在做普化的課程。就是從一部經裏的一句話或一段文,從您的身心、生活裏與人的互動中應用在生活上,將佛法與生活結合。

如何安撫躁動的心

目前香港不安定、世界不安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或自己的心也都不安定,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安撫這顆躁動的心。當社會不安定時,我們的心也會受環境影響而不安定,但是當自己的心都不安定時,如何去安撫社會的不安定?家庭的不和諧也會影響您心的不和諧不安定,當您想讓家庭和諧時,您自己沒有處理好時,如何讓這個家和諧?所以無論是家庭或社會不和諧的時候,首先看自己是否安定、和諧,先問自己所展現出來的是負能量還是正能量比較多,如果您負能量很強,如何去照顧好一個家、團體、社會或國家?所以要照顧好他們之前,您要先提昇自己、安撫自己。

在《阿含經》或南傳的《相應部》裏都有這部經,這部經是佛陀教弟子如何安撫我們的不安。法師特別說明,經文是節錄的,因重點不在講整部經。經中佛陀提到天神常與阿修羅打杖,當天人快失敗時,就會說:「請看我的旗子。」當所有的天人看到天主的旗子時,大家就有信心繼續作戰了。在《雜阿含》981經云:

「我今亦復告汝等,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畏怖衣毛竪者,爾時當念我身: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設有恐怖衣毛竪者,便自消滅。」

大意是佛陀對四眾弟子們說:「我今天再告訴您們,當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們,如果有遇到令您們不安害怕的事時,您們就以念佛來安定身心。要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名號,您不安的情緒就會慢慢的停止。」。如果當您遇到不安、焦慮、恐懼時,記得試試看。當您急著處理事情時,記得不要帶著負能量、煩惱心去處理,要先安定自己的心。

接著佛又說:

「比丘!當知:釋提桓因猶有淫、怒、癡,然,三十三天念其主即無恐怖,況復如來無有欲、怒、痴心,當念有恐怖乎?若有比丘有恐怖者便自消滅。是故,諸比丘!當念三尊:佛、法、聖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意是說:「比丘啊!您們應當知道釋提桓因都還有淫(貪)、怒(瞋)、痴的習氣,但是三十三天裏的天人,都想著他們的天主,就沒有恐懼怖畏了,何況佛已超出三界了,沒有欲、怒、痴心,您們還會感到恐怖?如果有比丘感到恐怖,只要念佛,恐怖就會自然消失,因此,諸位比丘們啊!要常常念佛、念法、念僧,這樣,諸位比丘們啊!您們應當這樣做。」當時,諸位比丘們聽了佛的開示後,都歡喜的依教奉行。

懺悔業障

《普賢行願品》裏普賢十大願中有「懺悔業障」,在現代的社會裏該如何運用?常有人會請教法師說:「我拜懺拜了那麼多年,不知道我的業障消除了沒有?」或「我無緣的子女,我超度了他,不知道他被超度了沒有?」……,由此可知,雖然信眾參加了許多的法會,但他們的心還有不安。

當一個人心有不安時又沒有人給他方向,他的心是非常沉重。當一個人帶著沉重的心,踩著沉重的步伐時,他會超走超輕鬆、光明、法喜嗎?所以懺悔業障的課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如何把握懺悔業障的內涵,讓自己參加完懺悔法會後,可以放下負擔,從此走自己的人生路時,能輕鬆、法喜的一步步的往前走。

懺悔業障的原文出於《普賢行願品》,經云:

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從經文中,看得出來我們為甚麼會造業?因為我們有貪、瞋、痴,只要是凡夫就無法避免,有人貪比較強,有人瞋、有人痴比較強,所以就會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造諸惡業。經中還告訴我們,如果這個惡業有體有相的話,就太可怕了。一天下來我們造了多少的業?虛空都容不下,還好「業」沒有體相。沒有體相好壞參半,壞的是造了那麼多的惡業,自己還不知道;好的是我們不用找地方放。

當我們知道造了惡業會形成我們的障礙,就要清淨三業。我們過去造的業會來障礙我們,不是別人障礙您,傷害您,而是我們不放過自己。普賢菩薩教我們,真要懺悔業障,要誠心懺悔並再也不造該惡業,這樣就能真正做到懺悔業障了。您可能會說不容易,所以這本小書就很重要了,請您把它寫下來,並寫上日期。我們很健忘,一個星期後可能又犯了,再寫在小書上,再犯再寫,當您認真的記錄一段時間後,它會產生力量,您就不會再造該業了。如果沒有記錄,造了很多業都不知道。

學會用善法來保護自己

世間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人事,毫不留情地殘害自己,自己以為可以報復或躲避,但它卻無知無明地自傷傷人。生命何其短暫,要學會保護自己。如何學會保護自己?就是要培養更多的善法,多聽聞善法、親近善知識等。有善法才有善的力量,用對的方法去面對會傷害您的人事。否則就算您拜得頭都腫了,還是被傷害。

無論是拜懺或聽經的目的,就是要用到自己的身心上,培養更多的善法來面對種種的境。此時已不再用「忍」或「逃避」或祈求佛菩薩來幫您的方式,而是用培養起來的善法來面對、化解、消融,學會用善法來保護自己。所以「培養善法」是健康心理重要的關鍵因素。

(待續)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louisachan/" title="Posts by 陳芷涵"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芷涵</a>

暨南大學文學碩士、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佛學碩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