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願以普賢行願力,解脫眾生苦──道一法師教導我們從《普賢行願品》中學會恆順眾生

續上期

恆順眾生

人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對您好的人,您當然會恆順他,但是常常傷害您的人,常在背後說您的人,您就恆順不了。是否心裏常出現這樣矛盾的現象?為甚麼會這樣子?因為您還有不能原諒的人事,還有不能原諒的自己,怎能恆順眾生?當您不原諒對方時,其實最不原諒的是自己。

不能原諒的未必是外在的人事,譬如一個人罵您三數秒,但為甚麼這件事會成為您人生的障礙?已經常參加拜懺、法會超度等,但為何身心仍不能輕安?那個障礙其實就是自己,您還沒有真正的放下。例如小書的第八十六頁,有一段文說:

道一法師
道一法師

「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的評論我們,但我們毋須照單全收若對方的批評是且合理的,那就承認它並隨分隨力調整之。反之,若只是謠言或不合理評論,何必去在意它呢?」

學會倒垃圾

法師問:您們多久倒一次垃圾?有人說每天、一週等各有不同。由於香港與馬來西亞屬於比較潮濕的地方,所以會每天倒垃圾,否則很容易滋長細菌。為了照顧我們的環境,我們會每天倒垃圾。但今生今世有一個家,就是您的身心,就是您的家,您帶著它、用著它,請記得也要保持它的乾淨及衛生。

今天這個家,人家對您不好,您都放在心裏,您這個家就不乾淨了,即使您噴了最名貴的香水,依然有臭味,為甚麼?因為您走到哪裏都不開心,身邊的人也感受到您的不開心、敵意及仇恨,這就是您散發出來的臭味。所以在每天倒垃圾的時候,做一個觀想,如果有人傷害您,您心裏面很傷心或很生氣,當您倒垃圾的時候,記得把它跟垃圾一起丟掉,不要放在心裏。觀想今天的身心,如果心裏有很多的擔憂,把它放在心裏一樣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不要把不好的東西放在心上,會影響您的健康,要學會倒垃圾,把這些負面的情緒及煩惱,跟著垃圾一起丟掉。

丟棄無用的負面想法與情緒

一、列出你「惡性循環」的清單

二、留意內心起伏的心理狀狀態。

三、專注呼吸(心跳或胸腔的起伏),任情緒隨身體起伏 。

四、感知自己的身體(從緊繃到放鬆)

五、重複三和四數次,讓自己知之和看之心的真實面貌(無常變化/緣起空性) 。

六、誠心祝福作為結束:願眾生走出自己的負面思緒。

如果真的每天都有做觀想,在三週後身心就會感到輕鬆自在

如何恆順眾生?

《普賢行願品》云:「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就是說要恆順一切的眾生,要做種種的事及供養,要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阿羅漢,甚至於佛一樣看待,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將來都會成佛;當他身或心有病時,您要像一位好的醫生一樣醫治他;當他迷路時,要為他指出正路;他在黑暗中給予光明;當他貧窮時,要當他的寶藏。

普賢菩薩是這樣,平等的饒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要學他一樣。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夠隨順眾生的話,就等於尊重、隨順及供養諸佛,這樣隨順眾生,眾生就歡喜了,也就等於讓所有的佛都生歡喜心了。為甚麼?因為諸佛都以「大悲心」入手,大悲心能生菩提心,若能將一切眾生成為您修行的對象,這樣就能完成菩提心,完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並因菩提心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請佛住世

一般人都會希望可以見到佛,生在佛世時。從佛經中得知佛隨便講一下、點一下,就證了初果、四果了,即使沒聽到佛的開示,爬到樹上看到佛的相好莊嚴,有者都得法眼淨。所以大家想如果能見到佛,生在佛世有多好。尤其現在非常紛亂的時代,多少會有這樣的想法。

當您聽聞佛法多了,尤其聽過《金剛經》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後,知道不能著相,若著相見的不是佛而是魔。到底該如何平衡不能著相與又想見佛?《普賢行願品》又云: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大意是:如果有佛、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善知識要入涅槃,我就會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因為希望佛等都能利樂眾生。我們再深入的看,涅槃是一個地方?不是的。有時還會用「涅槃城」的概念,像是一座城,有門可以進去,那個門是三解脫門,所以進入涅槃城,把解脫描述得有一道道的門,然後進去那個城市,城市稱為「涅槃城」。涅槃不是一個城市,那只是方便溝通的一個概念。那麼到底甚麼是「涅槃」?涅槃就是煩惱的止息,心是自在歡喜的,也就是貪瞋痴永滅。

生身性命與法身慧命

生身性命,會因個人福報性命長短不同,這是留不住的,但是我們能夠留住的是法身慧命。但如何讓佛住世?就在於法身慧命。生命不在乎長短,最主要是生命的厚度與質量。凡夫在意的是生命的長短,而聖者在意的是「正法」,只要正法在,佛身就在;只要佛的智慧(真理)在,佛的慧命就不會斷。佛與聖者的生命是建立在清淨的智慧與正法上。所以要修「請佛住世」要常與佛在,應該將焦點放在清淨的智慧與正法上。如何長養法身及續佛慧命是我們要學習的。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僧在即佛在。」這兩句話是要強調佛的法身慧命是寄托在「見緣起」及「和合」。如果希望法的延續,大家都要努力在修行上,甚至修到見法,這樣法身就常在。佛教的核心思想在「緣起法」,我們希望法身常在,不在外相而在每一法的因緣法則上,在每一件發生的事上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僧是「和合、清淨、安樂」的意思,當您到一個團體時,您有將「和合」帶到那個團體裏?還是帶著「我慢」?自以為了不起?如果您很執著,常起瞋心或傲慢,那麼佛的命脈是否就斷在您的手裏了?如果人家不屑您,您又再添瞋心,佛的命脈又再一次在您手裏斷了。所以學佛人要小心,很容易就斷了佛的命脈。

無論您有沒有皈依,都要非常留意您到任何一個團體有沒有產生「和合、清淨、安樂」到該處。若是,您就是在續佛慧命。無論您走到哪裏千萬不要做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而是應該讓大家感受到您的祥和及喜悅。

現在您們知道法身要如何長養了?就是要好好的修行,修行到見緣起跟見法,這樣您就在長養您的法身。如何延續慧命?要帶著和合、清淨、安樂到您所在的每一個地方,無論是家庭、工作的場所或任何一個團體,那麼慧命就一直在延續著。

有些人的修行方法是念佛、拜懺、參加法會等重信願的,這是從「信願門」而來;有些人是喜歡做慈善,那是從「慈悲門」而來的;像您們無論外面多亂,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來聽法的,這就是從「智慧門」而來的。無論是從哪一種門而來的,都要尊重、隨喜、讚歎,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比較有修行而有優越感並貶低別人,否則法身慧命就斷送在您的身上了。別人如何不要管,各人的業各人擔。當您還沒有能力改變別人時,先做好自己,當您的善德、威德力及攝受力都有了,您只要看他一眼,他都會將自己的傲慢降伏。

請轉法輪

用身、口、意,種種的方便勸請佛菩薩們轉法輪。我先簡單介紹《般若經》與《華嚴經》都在講甚麼。《般若經》是講空,教我們破「執著」;《華嚴經》,它主要講宇宙觀,在描述佛的境界,佛的功德。從《普賢行願品》就可以看到宇宙觀。例如有云: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佛剎」就是佛國土,不只講西方極樂淨土、東方藥師如來或兜率淨土而已,而是從空間來講「十方」有佛國土;從時間來講「三世」;佛的國土多得像極小的灰塵,並在每一個灰塵裏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國土。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個小小的香港,但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地球,科學又證明了不只地球,還有太陽系及銀河系,銀河系之外還有其他星系,這就是《華嚴經》的概念,在告訴我們宇宙觀。經文裏有時用「念念」,有時用「極微」。如果從「色法」的角度來看就用「極微」有說不完的極微;如果從「心法」的角度來看一剎那一剎那,就用「念念」,每一念都有說不完的心念。無論用色法或心法來看,都有一切的諸佛成等正覺,有一切的諸佛在說法,只要有佛說法,就有一切的菩薩海會圍繞。這是《華嚴經》的特色,講得很寬廣的宇宙觀。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尊佛都有每一尊佛的淨土。一朵花、一片葉子都是一個佛國土,都有佛在說法,有菩薩海會圍繞。您相信一朵花一片葉子都在說法,能幫您開悟?您想想當您看到一片枯黃的葉子掉落時,您看到了甚麼?您就看到了「無常」、「空」。想想您現在最執著的是甚麼?是手機吧。沒手機時您會慌;有手機沒網路您也慌了,但若能從手機、網路中看到因緣法,在慌的時候懂得放開煩惱,把心安定下來,這手機與網路就在為您說法了。

「轉」義

甚麼是「轉」?我們說「請轉法輪」,到底要「轉」甚麼?無論是學佛、修行還是生活,記得轉惡向善:把不好的轉向善的;轉邪歸正:本來走在邪道上的,要轉法輪,記得走回正道。如果您的朋友走在邪道,而您有能力把它慢慢轉回正道,您就在做「轉」的工作。在轉的時候,請記得用善巧方便,莫強求;轉染成淨、轉迷成悟。當您能覺知這四句話的時候,您已經在「請轉法輪」。法輪要從自己的身心,每天的生活、修行、聞法上去請轉法輪。

感恩法師,每天在南傳、藏傳、北傳的佛號聲中帶出講座,也在《慈頌》中圓滿。人生是條修行的路,在路上可能時而直坦時而崎嶇難行,但都是在修「福慧」的旅程。無論如何,莫忘初心,以菩提心及空慧,以善巧方便行菩薩道,願以普賢行願力,解脫眾生苦,並以普賢行悟菩提。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louisachan/" title="Posts by 陳芷涵"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芷涵</a>

暨南大學文學碩士、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佛學碩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