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最早期的佛教藝術:從無佛像時代的佛塔和象徵表達形式體會時人對佛陀的懷念

佛陀住世八十年後入滅(確切的年份有多種說法,現據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定為公元前544年)。此後一百多年,佛弟子已遍布印度各地。他們對於佛陀所說的教義和定下的戒律,存有不同的理解。結果,僧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個主要流派。在這兩部出現之後的二、三百年間,又漸次發展出更多派別,佛教歷史稱為這段時期為「部派佛教」。佛教亦在這時傳到印度以外其他地方。

佛教藝術一般可以從部派佛教時期說起。在這時期的印度境內,不論是統治階層、富商和有學識的人,不少都成為佛教信徒。這些信徒都是在家弟子。

佛陀是天人之師,當他即將涅槃時,不論出家還是在家弟子都哀痛莫名。他們請佛開示,在「世尊入滅以後,將以何為師?」佛陀告訴弟子「以戒為師」,並告誡弟子世間相一切皆是虛妄,不應執著於「相」,而當一心向道。

因此,一方面弟子們都遵從佛陀的教晦,避開偶像崇拜;另一方面,當時大多數人也不敢直接以人的造型表達佛陀,因此紛紛以象徵手法來展現。佛教美術史一般將西元一世紀之前,即佛像尚未出現佛像以前的時期稱為「無佛像時代」(Aniconic Period)。

為了紀念佛陀和尊重他的教法,無佛像時代的人們便通過興建佛塔,或發展早期佛寺模式的建築以表敬意。結果,印度多處出現了很多佛教建築物。

佛塔是那個時代人們懷念佛陀的主要表達形式。概略而言,最早的佛塔多是磚造的,到了公元前一、二世紀,人們又多轉以石頭建造佛塔,希望更有利佛塔保傳。同時,佛塔上出現更多精美的雕刻裝飾,內容主要是讚嘆佛陀的教化,並多以佛陀生平事蹟(本生故事)來表達。當時所建的佛塔,也出現一些世俗所喜愛的情境描繪、或是花卉等圖案。

從地理來說,這些佛塔遺址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桑吉(Sāñcī 或譯桑奇)和南方的阿馬拉瓦蒂(Amarāvati)等處。

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即無佛像時代這階段,還存在其他懷念佛陀、歌頌佛陀教化的藝術形式,它們都以象徵性手法表達佛陀的存在,例如有佛陀的腳印、菩提樹、樹下空著的座位,以及法輪等。所謂象徵,大致是指這些藝術所表達的佛教意義,例如以法輪來代表說法,足印代表住世,菩提樹代表悟道,佛塔代表涅槃等,都值得學習佛教藝術的人們深入認識。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