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四):禪修的終極目標

續上期

曾寫了三篇討論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的文章,分別從它對身心的好處和幫助入手,但那只算是世間的禪修或定力的訓練,至於介紹佛教禪修的終極目標──見性悟道,轉眼已構想了一年有多,仍未知如何落筆;直至這次在禪修營聽到果醒法師的開示,才算有點眉目。

法師提及當年曾有一位學者帶著一大堆著作上山拜訪聖嚴師父。那位教授學富五車,雖然沒有坐禪的經驗,但是對於禪修的公案或經典,他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一反十。他算是尊重師父,希望師父能夠為他印證。

他問:「我可否教禪修?」

師父回答:「我不知道。」

他仍不死心,繼續發表自己的心得及追問師父的看法。

最後,師父的忠告:「你(還未究竟,因)心中仍有相」。

果醒法師簡要地補充:佛教禪修的終極目標──見性悟道,就是能以無分別的心(無相)去看世間有分別的一切現象。

法師教導話頭禪時,一再強調不要當參話頭是猜謎語,因為大家從未開悟,所以沒有可能冀求自己知道答案,足以表示開悟的境界。一切可用文字或概念形容的東西,都是有相,即不是開悟,一如法師所用的波浪論所說:

「世間事物如波浪,每一刹那生滅無常,世人往往將此不斷變化的現象當真、當實在,不知這種想法是無明、妄念。波浪皆來自海水,兩者不可分離。海水是佛性,也是波浪的『體』,波浪則是海水的『用』。」

禪修營期間,法師很不客氣地指出我們進展緩慢或有退心,關鍵在於:「你們不知為何要開悟!」

開悟者能體證佛性,就不再以「波浪」看世間,亦不會被它愚弄;他是以「海水」與世間無礙地相處,超越了空間和時間。

他們曾訪問一些在禪修達到身心統一的學員,其中一個體驗很有趣:學員不能分辨鳥聲或鐘聲來自何方。一切唯心造,更因為無「我」,沒有了相對點,遂不會產生方向和空間的概念。另外,那位學員的佛性,和禪修場內其他人的佛性,可如海水無隔閡地運轉,他算是有他心通的能力。

法師年輕時,曾欲環遊世界,見識一番。後來學了佛法,讀到《華嚴經》,發覺華嚴世界的殊勝和莊嚴,比所有科幻片更加科幻,那成為了法師終生追尋的目標,亦是他學禪最大的動力。

(終)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