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蛇年話忍辱:從龍蛇故事談修行智慧

蛇的多重面貌

在浩瀚的佛教經典中,蛇的形象豐富多元,既有「那伽」與「摩睺羅伽」這樣的護法神形象,也有反映人性的故事主角。牠們有時威嚴神聖,是佛法的守護者;有時柔軟慈悲,展現修行者的智慧;有時又示現煩惱,讓我們從中領悟無常與解脫之道。每當農曆新年來臨,人們總愛談論生肖動物的特質,來年是乙巳年,不如讓我們從佛教經典中的蛇故事,看看這些靈動多變的生命,能給我們帶來甚麼樣的修行啟發。

一段動人的龍王修行故事

說到最動人的蛇類故事,非「槃達龍王」莫屬。這個記載在《六度集經》中的本生故事,講述了佛陀前世作為龍王時的修行歷程。當時的槃達龍王雖然享有榮華富貴,卻志在修行,多次試圖離開享樂的環境去修道。最後,他終於找到機會,化作一條小蛇,在一棵梨樹下安靜修行。每到夜晚,梨樹下便會現出明亮的燈火,白天則綻放著絕世芬芳的花朵。

然而,平靜的修行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一位名叫陂圖的弄蛇人發現了這條不傷人的蛇,卻毫不留情地用毒藥塗抹蛇牙,又用木棍痛打。面對這樣的虐待,龍王心中卻毫無怨恨,反而生起慈悲心,發願將來成佛時要令眾生得到安穩。即使被關在小筐中到處表演乞討,他依然保持著這份慈悲的心願。

這個故事最動人的部分,是當龍王被帶到外祖父的國家表演時。他的家人們都變成鳥兒停在宮殿屋頂,等待著與他相認。當弄蛇人的笛聲響起,龍王不得不從筐中現身表演,卻在看到親友們的那一刻感到無比羞愧。這份羞愧不是因為自己的遭遇,而是擔心親友們為他難過。最後,即使有機會報復弄蛇人,他不但寬恕了對方的惡行,還請求國王賜予對方財寶。

瞋心的警示

提到瞋心的可怕,佛教經典中有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阿耆達王一生樂善好施,四處建立佛塔寺院、供養僧眾,功德無量。但在臨終時,因為侍者不小心讓扇子掉在他臉上,他竟然起了一念瞋心。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瞋念,讓他死後墮入蛇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長期積累的善業,也可能因為一念瞋心而前功盡棄。

另一個類似的故事發生在佛陀時代的室羅伐城。一群比丘因為對義理見解不同而起了諍論,新進比丘無禮地斥責上座比丘,上座心中不甘,懷著瞋恨心離世,結果也墮入蛇身。所幸在佛陀的開示下,這位化為蛇身的比丘最終能夠放下執著,得以轉生天界,後來更證得初果。

修行路上的智慧之光

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忍辱不是消極的忍耐,而是一種積極的修行智慧。就像槃達龍王面對虐待時所展現的,真正的忍辱包含著對眾生的慈悲理解。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與其讓瞋火燒毀自己的功德,不如轉個念,思考如何用智慧和慈悲來化解衝突。

在這個充滿紛擾的世間,要修持忍辱確實不容易。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更要以柔軟的心態面對一切境遇。當別人以惡意相向時,我們可以想想槃達龍王的故事;當自己心中升起瞋火時,不妨記住阿耆達王的警示。

新年新願

在這個蛇年,讓我們以輕鬆的心情學習這些充滿智慧的故事。無論是行走如蛇的靈活,還是修行如龍的莊嚴,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面對生活中的每個挑戰,我們可以試著用忍辱的智慧來回應,用慈悲的心來理解。這或許就是佛教經典中這些龍蛇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

看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不妨許下一個特別的新年願望:在這個蛇年,讓我們以輕安自在的心情修持忍辱,用柔軟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畢竟,真正的修行不在艱難的苦修,而在於在平凡的日子裏,活出智慧的光芒。

延伸閱讀

如蛇脫故皮,新一年改過遷善,以法藥消貪瞋、伏煩惱:佛陀弟子舍利弗的故事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