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言正念者,不得雜疑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前文言「正念修行,必得往生」,正念是甚麼呢?善導大師在「三心釋」云:「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淨土法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佛力救度法門,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必然是主動而直接的、平等而簡單的、無條件而穩妥的。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大願,修淨業,成淨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舉「二河白道」喻時,西岸有人說:「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正是阿彌陀佛的呼喚啊!

此言類似《觀經》「下品上生」文中,阿彌陀佛對臨終者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亦是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口語化」之演譯。善導大師註解此語時,云:「明所聞化讚,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捨專修雜業者,千時稀得三五

若然行者求生淨土,不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不是「一心正念」,不是「專稱彌陀佛名」,而是隨己緣,以其他修行(修諸功德)求生淨土,悉名「雜行」。實質上,相當於對阿彌陀佛的名號、願力、救度有疑惑,是為「三心未具」。那麼,此等「雜行」淨土行者,如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必須迴向所修諸功德,並發願求生,才有機會得生淨土。若迴願不至心者,往生當然不定矣!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稱:「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此外,行者縱然有幸得生極樂世界,還須在蓮苞內經歷時劫,方能敷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地觀」釋云:「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不得雜疑者,明了佛智,彌顯「正念」,宗歸「本願」,一向專稱佛名也。為甚麼他們會「胎生」呢?胎生,即含華未出,尚在「蓮苞」內,才完全「成形」、「生出來」了。「邊地」,又名「懈慢國」,是懈怠和驕慢者所處之地方。懈怠念佛,樂近雜緣,雜修雜行;懈慢自大,心生輕慢,疑惑佛智。「胎宮」,又名「疑城」,亦指懈慢行人,疑過重故,處於胎宮。


宮內三障,疑除華開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莊嚴的報土,「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慈氏菩薩 (彌勒菩薩)問佛:何解有「胎生」--未開的七寶蓮華?佛告慈氏:「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簡單來說,此眾生有疑惑心,雜修諸行,約隨第十九願而行,未從雜修諸行轉向專修念佛;又有猶信罪福者,雜修德本,約隨第二十願而行,未從自力轉向他力,就是不信佛力救度,不信第十八願,不執持名號,不專修念佛,不一向專稱佛名而求生淨土。縱使得生,因驕慢自力心構成的疑障太重,還需在蓮苞內,含華未出。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的「生」是真的生下來,是蓮華自然化生,是阿彌陀佛對念佛者的誓言,與第十九、二十願的承諾不同。

善導大師引《無量壽經》指出華內有三障,云:「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

「大悲菩薩」者,指大悲觀世音菩薩。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觀世音菩薩知其心所念,為其說種種法,以令其明信佛智,疑障乃除,蓮華敷開,得無生忍,「正式」出胎,覲見彌陀,「生」入報土,名為「開華三昧」。

正念修行者,即本願稱名者,明信佛智,全仗佛力,不雜無疑,到彼華開,自然化生,不經蓮胎,亦無品輩,直入報土。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