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我到印度才覺得穿起袈裟很有意義!」──專訪馬來西亞印度裔天崧法師的傳奇修行路

天崧法師

台灣高雄金山寺監院天崧法師,是講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馬來西亞印度裔人士,在台灣這個純華人社會有一位非華人法師領眾修行,算是異數。

傳奇的出家之路

天崧法師的出家之路頗為傳奇,他在1976年出生於大馬霹靂州一個小鎮,父親是老師,也是佛教徒(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屬泰米爾裔,信仰印度教,故佛教徒相當罕見),常在家裏看佛教書籍。他從七歲開始就到附近寺院學佛,十歲那年他到一位印度法師那裏要求出家,但法師說因緣未到。十三歲時的一個節日,他又到那位法師處參拜,因為口渴,就冒昧的打斷師父與信徒的談話,要求師父給他一杯水。他看到師父當時好像被嚇到的樣子,並流眼淚,嚇壞了他,以為自己是不是哪裏做錯了。師父後來倒茶給他喝,跟他說:「以後再告訴你原因。」

後來他再去拜會師父,師父就告訴他,原來在前一天,師父問其師父(即師公),甚麼時候可以找到接班的弟子。師公說,明天會有一位信眾說很口渴,要求喝水,這位就是接班人了。師父再問師公,如果當天有很多人問,怎知道是哪一個。泰國師父回答,那一天只有一個人會這樣問。就是這樣,天崧法師在十五歲那年,正式在這位圓度上人座下剃度,成為沙彌。

印度裔的圓度上人有兩位師父,一位是台灣的傳孝上人。天崧法師出家後,首先即被安排到泰國學習南傳佛教,受比丘戒,二十一歲隨師父到台灣學北傳佛教,受三壇大戒,並在高雄中山大學學中文。師公傳孝上人還說,他將來要到西藏學藏傳佛教,這樣就可以成為一位完全了解佛教的出家人。

二十八歲那年,天崧法師被師公安排到美國瑪麗赫斯特大學(Marylhurst University)深造,這是一所基督教大學。在赴美之前,他還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練功三個月。他不理解為何師公要他到基督教大學研讀聖經,師公就說:「你要去了解世界上不同的宗教,要找出他們和佛教的類同在哪裏,不要只看差異。如果只看差異,就會不舒服。」結果他以第一名畢業於人類學系。

要報佛恩,要回饋印度

傳孝上人又跟天崧法師說,你將來要到印度幫助當地的人民,要報佛恩,因為佛教是源自印度,傳到世界各地。要回饋印度,這個是你的責任,因為你是印度人。

天崧法師於是在三十四歲那年到印度修讀碩士。從美國到印度,他深深的感受到美國是天堂,印度則是修行的地方。他在美國時,大學所在的波特蘭環境和人文質素都很好,來到印度就發現那裏美國是天地之別──印度不僅環境和空氣差,人的素質也不行,例如他們不懂得排隊。所以剛到印度的前幾個月,他都是身在印度,心在美國,很痛苦。

有一天,他排隊買東西,旁邊的人一直插隊,他身為出家人心懷慈悲不計較,後來還是忍不住發脾氣,旁邊一位當時在印度讀博士的韓國人就問他怎麼了,並說了一句「師父你回來印度」,頓時讓他改變心態,既感恩又慚愧。在印度取得碩士學位後,他在Babasaheb Bhimrao Ambedkar大學(BBAU)攻讀博士,研究佛教與瑜伽行派,2017年取得博士學位。

對於師公傳孝上人要求他身為印度人應該把佛法帶回印度,他覺得傳孝上人身為台灣人,卻有這種報佛恩的心,超孝順,令他超感動,難以用言語表達。他說,傳孝上人認為他是馬來西亞的印度人,有多元文化背景,所以指示他在印度要從教育開始,因為當年佛陀也是從教育開始。但當年佛陀從菩提加耶到鹿野苑說法,對象都是有基礎的,佛陀一講他們就通。可是佛陀如果要和鄉下老人家講,就不一樣,不可能講重點。印度現在讀書的人很少,所以上人說要從教育開始,先讓他們認識字,以後再教他們佛法,大目標是辦佛學院。

其實天崧法師在二十一歲那年已去過南印度找地方辦學,但不成功,因為想得太單純,去到那邊才知道沒那麼簡單。之後他在讀博士期間,已經有因緣參與沙彌學院的建設,後來因為政府換屆,因緣又不具足,工作就停了。他後來到尚卡西亞建世界最高的阿育王柱。故事要從二十二歲那年說起,當時他隨師公到印度朝聖,看到尚卡西亞比較落後,就指示他可以到那裏發展。天崧法師看到阿育王柱破落了,便發心重建。阿育王柱在2013年開工,2015年完成,請達賴喇嘛來加持。天崧法師就在那時候見到為低種姓首陀羅辦學校的阿茶,當時阿茶說那間學校因支持不住快要關閉了,於是他就到學校去看,就這樣開始參與了慈恩學校的興辦。

法師在印度尚卡西亞時,是住在沒有牆的茅棚草屋,下雨會漏水,蚊子很多,當地人都很自在的生活,讓他有所領悟,很感恩那樣的環境讓他成長。有一次冬天感冒,村民買藥給他,睡醒後發現身上裹了好幾層棉被,但旁邊的人都沒有棉被,讓他很感動,「我到印度才覺得穿起袈裟很有意義」。

印度佛教逐漸復興

在印度,種姓階級觀念根深蒂固,婆羅門是修行者,剎帝制是官吏,吠舍是經商的,首陀羅是低階工作者。天崧法師分析,除了是先天出身的階級,更可怕的是習性,例如一個首陀羅,他不想讀書,覺得做勞工就好,這種習性造成他改變不了。印度的問題還在於婆羅門不想首陀羅有知識,這樣就不會有人挑戰他,所以統治階級的婆羅門不太管首陀羅是否有書讀,造成他們的文盲率很高。

對於佛教在印度沒落,法師分析,主要是種族觀念,因為當時婆羅門都信印度教,佛陀把階級拿掉,首陀羅也可以修行和開悟,可以成為婆羅門的師兄,所以他們不會歡迎,也造成僧團的分裂。此外,回教徒進來印度後。對佛教和印度教大肆破壞,也造成佛教的沒落。

所幸經過大家的努力,印度佛教已逐漸復興。天崧法師表示,感謝新時代到來,因為有飛機等科技,這世界變小了,所以很多外國法師也能到印度弘法。他說,印度已經有越來越多本地人出家,以前都是外國出家人在印度,包括來自緬甸、泰國、中國、韓國和台灣等地的法師,但因為語言文化關係,很難向印度人弘法,只有那些有學印度語的外國法師,才會有本地的出家弟子。天崧法師欣慰印度的佛教在復興和進步中,因為有教育的關係,他們的印度弟子很多都讀到博士,可以用印度語講經說法,例如法師就有一位印度弟子在弘揚漢傳佛法。

對於人生歷練,天崧法師感到自己很有福報,也感恩師長的培養。他發現種子不必然會生長出植物,還要有土壤、陽光、水份配合,就好像他有這個願,師長有這個心,剛好眾緣和合。

天崧法師從美國畢業回台灣後,就問傳孝上人:「弟子很想回饋,要如何報恩?」上人說:「你只要覺得適合的人,可以培養就培養他,不要看男女,不要看國籍,不要看種族。」

天崧法師一再強調,他很想把機會給別人。「人很快就會離開這個世界,希望能夠在之前做有意義的事,讓大家破除無明,因為無明很辛苦。」

延伸閱讀:
天崧法師:要翻轉苦難變成希望,唯一的途徑就是教育--印度慈恩學校牽起大馬台灣佛緣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