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一起靜:一場屬於社區和年青人的身心運動(二)──談正念作為社區凝聚手段的可能性

上回談到了「一起靜」的誕生是以地區性共學小組為目標。過去的正念共學在香港已是少數,而在這少數中,較多的是興趣型社群──只要是對正念修習感興趣都歡迎參與。然而最理想的正念社群發展,我認為是回到每人生活場所,活用社區空間。理想的共學社群可以是少至四五人,自行組織並尋找地方、互相帶領正念練習。這種去中心化的方向正流入香港不同的地區。

以香港梅村為例,正念共學小組主要由僧團核心成員組織組織及帶領。例如中環的正念共學夜是由香港梅村的資深成員主持;太子花墟的共學小組則由Hong Kong Wake Up Core Team 所管理。

就像一個大聚合,四方八面的朋友也來到這個由資深成員所組織的官方共修夜。 我認為這種方式有好處,也有壞處。一來以義工方式運作的核心團體難以長期服務四方;二來參與者長期依賴組織者,較難讓大眾進一步進入核心的內圍。結果除非刻意作長遠策劃,否則事隔多年,義工的繼續義工,參與的繼續參與;好處卻是帶領正念共學的質素有所保證,由資歷較深的同修擔任帶領工作,理論上勝於新朋友自發帶領。

在2017年底收到了兩位朋友有趣的消息。一位剛剛到了香港梅村學習正念,他說回家後與朋友在家中組織了持續固定的正念共學小組,並邀請了身邊的好友一起練習;另一位是剛完成了退修營的營友,因為無法參與我們核心小組在星期一晚上的正念共學夜,她詢問可以如何建立自己的練習小組。

兩位朋友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這是一個實驗小組擴散的重要機遇。雖然不知今天這兩個自發性共學小組是否仍然運作,但指出了在中央主導的共學模式下,可以發展出另一種模式:擴散。
 
社區正念共學組織「一起靜」創立以來也是由興趣小組經營開始,沒有分區的概念,九龍的場地成為面向全港青年學習正念的聚腳點。在十多次的共學夜的經驗中,偏遠之地前來共學者不乏,人數足以讓多個新的小組誕生。在實驗心的驅使下,一口氣擴散至中西區、屯門、觀塘、中文大學及大埔,這算是香港首個以地區作視點的正念共學社群,也實驗了正念小組作為社區凝聚手段的可能性。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8%81%bd%e6%ad%a5/" title="Posts by 聽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聽步</a>

香港梅村Wake Up Core 核心成員,自2011年起修習正念,曾於城大、中大及不同地方組織市區中的正念共修小組。於2017年底成立社區正念組織「一起靜」,致力推動青年靜心運動,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學習覺察與理解之道。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