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以佛法結合科學對治人生百苦﹕佛弟子林汛珈分享箇中體驗

 圖:羅佩明

信佛多年的林汛珈,自言嘗盡人生百苦,生活最窘迫的時候,不但失去工作,還欠下巨債,最終更患上抑鬱症,幸得佛法指引,再配合科學化的腦效能訓練,才能一步步走出陰霾。近年,她更身體力行,自資經營腦效能訓練中心,協助過度活躍的兒童與腦退化的長者調整腦部功能,務求讓更多受疾病和情緒困擾的眾生離苦得樂。

經歷大起大落,恍如無根浮萍

聽林汛珈憶述過往的經歷,感覺就像看電視劇,劇情更是峰迴路轉。「早年我在資訊科技公司工作,事業發展非常順利,加上投資有道,可說是生活無憂。當年我每月有多達三十萬元的收入,經常出外旅遊吃喝玩樂。每次出門,住要住得好,吃要吃得精,足跡遍及各大米芝蓮星級餐廳。」

然而,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林汛珈很快就遇到巨大的衝擊,跌進人生谷底。「當時公司裁員,令我失去了工作,起初還可倚仗投資所得的利潤及豐厚的積蓄過活,豈料不久又投資失利,欠下銀行百多萬元。所有事情都在同一年發生,著實是禍不單行。」

對習慣享樂的林汛珈來說,受到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應付,情緒亦開始出現問題。「人到中年,既沒有工作,還欠下巨債,每月又要繳付租金,真的很徬徨。我曾嘗試物色新工作,但不知為何,總是找不到,沮喪之餘更覺失去了自我價值,終日以淚洗面,最後還患上了抑鬱症。」

當時林汛珈已經信佛,更修讀過佛學初階課程,但未有持續修行,不過患病後也聽從佛友的建議,參加法會安住自心,其後更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一位藏傳佛教的上師,繼而皈依。「回想那段日子,我覺得自己在茫茫人海之中,恍如一片浮萍,而皈依給我的感覺,就像上師把我這片浮萍從水中拾起。自此,我跟從上師的指引用心學佛修行,每天都會誦經念咒,迴向眾生,其後更重返職場工作,重新振作起來。」

經常觀照自己,學懂隨遇而安

「學佛讓我明白到,每個人必須自己修行,才能成佛。法師和善知識的指引,可讓你更有信心,但修行這條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林汛珈謙稱她的修為仍未算精進,但會將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經常觀照自己。「我知道這一生要對治的問題就是貪、瞋、痴、慢、疑,所以每次起心動念,都會看看自己可有受五毒所擾。舉例說,當我聽到某人說話不著邊際,掌握不到重點,即時反應可能是感到不耐煩,覺得對方廢話連篇,但很快我就會覺察得到,其實是自己起了瞋心和慢心。」

她續說﹕「也許對方只是按照自己的認知去說話,又或者這種說話方式是他經年累月養成的習性。當你學懂觀照自己,就會懂得包容和體諒。」

近年林汛珈一直持續修行,並經常觀照自己,盡量避免受貪、瞋、痴、慢、疑五毒所擾。
近年林汛珈一直持續修行,並經常觀照自己,盡量避免受貪、瞋、痴、慢、疑五毒所擾。

林汛珈坦言,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人生百苦,她幾乎全都嘗過,所以明白內觀的重要。惟有時刻保持覺知,凡事隨緣不強求,才能活得輕安自在。「好像我現在仍是單身,也不會渴求一個伴侶,因為兩個人能夠走在一起,其實是多生多世結下的因緣,甚至家人也可能是你過往生的寃親債主。今生我沒有跟太多人有很深的牽連,也許是我的債不多,而我也樂得清靜。」

修行多年,林汛珈自言已習慣獨處,同時更學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擁有的東西上,而不是把人生的缺失無限放大。「每個人都是隻身來到這個世界,離開的時候也是一樣。假如你總專注於自己缺少的東西,繼而不斷追求,始終都是求不得。我們要明白,命裏無時莫強求,所以千萬不要自製『求不得』的煩惱。有時強求回來的伴侶,反而會帶給你痛苦。

「回想當年,我處於人生低谷時,身邊的伴侶非但沒有雪中送炭,更使我雪上加霜。對我而言,這個伴侶可說是我修布施、忍辱的對境,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在經濟上與情感上都沒有給予我支持,還加重了我的負擔。所以有伴侶也不一定幸福,總之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隨遇而安就好。」她補充說。

儘管歷盡艱辛,林汛珈並沒有抱怨命途多桀,反而把這些經歷視作修行路上的磨練。「因為我與佛有緣,所以人生才會出現這些難關,好讓我迷途知返,回到修佛的正道。以前的我只顧享受,但若是繼續這樣耽於逸樂,只會不斷透支自己的福德因緣,將過往積累的資糧消耗殆盡。」

推廣腦效能訓練,幫助眾生對治病苦

除了持續學佛修行,林汛珈患上抑鬱症後,也曾接受一種名為「腦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的訓練,結果發現這種非入侵性的腦效能訓練,不但可紓緩情緒困擾,對修行也有幫助。「腦是掌管情緒的器官,情緒掌管得不好,各方面的表現都會大打折扣。腦袋為你所用,還是你被腦袋控制,兩者確有天淵之別。」

林汛珈表示,她以前有一種反芻思維,喜歡不斷回想一件事,更會為自己說錯的一句話、錯下的一個決定而感到懊悔,繼而再反覆思考當初該以何種方法去處理同一件事,才不會引致這個結果。「我以前有這些行徑,皆因大腦某個區域過度活躍。又如某些人很容易動怒,或者很容易生起負面想法,其實都是與大腦的運作有關。經過腦效能分析,我們就可以把問題找出來,然後再通過訓練作出調整。

「接受腦神經回饋訓練後,我已經沒有這些反應。若有問題發生,我會專心一意尋求解決方法,這個方案行不通,就改行另一個方案,不會再將問題反芻又反芻。畢竟事情已經發生了,再想也無補於事。換句話說,這種訓練可讓我們專注於當下,不再自尋煩惱。」她解釋道。

自從體驗過腦神經回饋訓練,林汛珈深感這門科學確有助提升專注力和平衡情緒,其後更接手經營由朋友開設的腦效能分析及訓練中心,希望藉此幫助眾多有特殊需要的人士。「我很感恩能夠經營這門生意,因為自己也是過來人,知道這種訓練對某些病症確實有幫助。現在來我這裏接受訓練的病者,主要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的孩子,也有腦退化的長者,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情況都有改善。」

事實上,林汛珈一直本著「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原則,希望多做利益眾生的事,並經常自我審視,務求所做的工作不會助長自己以至別人的貪瞋痴。「撫心自問,我現在經營這家中心,既沒有謀取暴利以自肥,也沒有鼓勵大家追求財、色、名、食、睡,同時又可幫助別人管理情緒,對治疾病,總算沒有違反我的大原則。」

林汛珈患抑鬱症後曾接受腦神經回饋訓練,發現這種技術不但可紓緩情緒困擾,甚至對修行也有幫助。
林汛珈患抑鬱症後曾接受腦神經回饋訓練,發現這種技術不但可紓緩情緒困擾,甚至對修行也有幫助。

長遠來說,她還想開辦社企,讓更多基層人士有機會接受腦神經回饋訓練。「基於成本問題,我現在經營的訓練中心,收費未必是基層市民所能負擔。所以我的中期目標是開設一家社企,希望可得到善長支持,令腦神經回饋訓練更趨普及,讓更多人能夠受惠。」

生命中遇到的每個挫折,看似是阻礙我們前進的關卡,但只要跨越了,出現眼前的,往往是一條康莊大道。未知林汛珈的經歷,可有為你帶來一點啟發?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