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何以禪被視為看見自己的方式?

網上圖片

讀到日本佛教學者鎌田茂雄先生(1927-2001)的著作,節錄如下:

「越是深入觀看自己,越是變得自由,越不會為自身的矛盾所苦。宗教的意識即是脫離矛盾,看見真正自身的根基。」

閱後,略述所感所思,試分享如下:

觀看是一扇窗

每日都看到不少景況,但不一定看清楚眼見的事物,或從事物的內層獲得啟發。觀有異於看,佛家的觀是深入事象內層的方式。「看」是視覺功能,「觀」是心識作用。

我們面對日常事項或景象,是否可以由看提昇到觀?鎌田先生提出及引導我們由觀看自己的日常及身心的變化,首先再不受矛盾之苦,亦能借此打開觀的心窗。

觀與看的作用

觀與看,前者是心的作用,後者是視覺作用。初學者,先由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生起觀事象的覺察,如:天氣、食品、植物、人物等。在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它們的變化,從中看到自然的法則及對我們的影響,進而引伸到觀察事物的本質及遷流:生、住、異、滅的法相。操作很簡易:日常中停放三兩分鐘來觀察自己的呼吸和心理狀態。

一般來說,觀是從知識處入。佛家的觀卻是由心性入。常聽說:「我們一下子比較難『止息心思妄念』或觀入道理?」更可況「止觀相運」。所以,禪者先從有相入觀,暫時借用外在事象來轉移腦袋裏各式各樣的思念、籌謀等,方便進入觀位。然而,修習時如只是停留在事象觀,這與胡思亂想容或相同?

空是禪修的基礎

佛教各宗派的心意識訓練,理路皆依止觀開始,從有相到無相,把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像化為修行的中介物,從而領悟及觸覺到「無我」的大自在。《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明世間諸事,無一不是在變化中進行,如於變化中覓根源,對人生世態的際遇,豈不是更添洞見及智慧?

「空觀」不同於思辨的推論,而是圓善生命的指引,簡單說是去除眾生對生命和對事相的執見,透過觀照自身及外境的無常變化,在感知「有我」之時,同時感覺其矛盾拉扯、對立會引起我們的苦感,但是拉扯實在是通往「無我」之路標。

人之矛盾和煩惱在於執見及判斷失當,如從「有相」和「無相的相通及相融處觀自己及觀世情,超越有相之執,領悟無相的「緣起緣滅」宇宙法則。進而體會「止觀雙運」的圓通。種子下埋於暗泥,莖葉上吸於熱光,似是矛盾的現象,卻是成長的養份。2023年在即,祝福大家「觀心如常,觀空得樂」,遇見自己!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