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說,人有四種願求不可常保。如果不斷追逐,只會空為之受苦⋯⋯

圖:Pixabay
圖:Pixabay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佛說妙色王因緣經》)自私染著的執愛,會引起種種恐懼憂苦。

佛陀說,有四種願求,如果盡其一生追逐,只會空為之受苦。

《佛說四願經》記載,有一天,佛陀到拘夷那竭國行化,與500位弟子坐於尼延樹下,為眾人說法。那時候城中有一位長者,富可敵國,名為純陀。

純陀有個十四歲的兒子,親友都很疼愛他。他後來因重病而死,親友都傷心欲絕,哀傷之情難以用言語形容。

當純陀聽聞佛陀前來弘法時,大為歡喜,向妻子說:「我聽人說,聽聞佛陀講經說法後,就會豁然開朗,解除憂患。不如我們前往拜見吧。」

他帶著妻子、親友、僕人前往探訪。頂禮佛陀後,眾人便坐在一旁。

純陀長跪合掌,向佛陀請法:「人生在世,努力工作積聚錢財,節衣縮食,不知布施奉持經戒,不懂尊重他人,如願獲得追求的東西後,便命喪黃泉;親友哀愁不已,送他很多財寶、衣被、飲食陪葬,這樣能夠利益亡者嗎?」

佛陀說:「各位,請仔細聆聽和記住我所說的。」眾人都專心聆聽。

佛陀開示:「人有四種願望,不可常保。是哪四種呢?第一種願,是希望永遠健康美麗。眾生平日為自己的身體裝扮、吃喝玩樂,一旦生了重病,壽命終了時,身體卻不會隨人的魂神而去。

「第二種願,是希望擁有財產、官爵、俸祿;得到了便歡喜,得不到便憂愁苦惱。人離世後,官爵俸祿都帶不走,生前只是空為富貴榮華而愁苦。

「第三種願,是希望與父母、兄弟妻子、親屬、朋友等時時團聚歡樂,感情融洽。但當我們有一天面臨死亡,他們卻不能隨著自己的魂神而去,只能哭著送到墳間;即使追憶想念,情深義重,也追不回死者的命。

「第四種願,是希望放心恣意地享受五欲之樂。不少人都無法守護自己的心念,而貪圖利益,嫉妒他人,一有不如意就忿怒鬥諍,亦不相信世間有道德;命終後,因為生前造了殺、盜、貪、淫等惡業,死後墮入地獄道、餓鬼道。受完罪報之後,又轉入畜生道,被人屠宰。這都是因為在世時放縱自己,恣意作惡,所以命終後墮入三惡道。」

佛陀向純陀及諸弟子說:「我們應當端正自心,守護意念,用心思惟:現在這個身體並非我,一切財物亦非我所有;也應仔細思惟:如果執著於人際關係、官爵俸祿,不知滿足,以為越多就越有益,可是當老、病、死來臨時,這一切都使不上力。

「人如果不能修行,在煩惱中自拔,就會像只顧愛惜自己羽毛的鸚鵡,失去警覺,最後被獵人所擒。賢者要善加思惟,知道不斷追逐這四個願望,只會增加自身的困苦。因此,要拔除貪愛之根,才可關閉三惡道之門,走上不老、不病、不死的大道;要堅定守護自己的意念,才可得解脫。」

眾弟子聽聞後,都歡喜奉行。

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是平安的世界──如一行禪師曾說,我們需要發展對「幸福」的新觀念:「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名聲、權力、財富和感官享受,認為只有得到這些才能夠幸福。然而當他們這樣做時,發現自己仍然不快樂。幸福只能在當下此刻找到──當我們深刻地活在當下,與自己、愛的人和地球接觸時。」1

禪師說,這是關於「知足」(saṃtuṣṭa)的修習──我們在當下已經擁有幸福快樂的條件。「活在此刻,我們認識到自己身心內外,有許多生命的奇蹟⋯⋯如果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具足的快樂條件,我們此時此地就能幸福。你無需再掙扎,無需奔向未來,從別處尋求幸福,因為幸福就在當下此刻。這是佛陀的教導:現法樂住。」

每當回歸當下之家,就能意識到幸福的條件已具備,避免被貪愛和執著所束縛。所有的生命奇蹟皆已在我們之內和周圍──我們非常幸運,仍然活著,地球依然美麗,像禪師所說:「我們應真正存在於當下,以深刻地活在此刻。我們能夠在此時此地得到滋養和療癒。」2


延伸閱讀:
「知足」與「知皈」────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九)


1 梅村《一行禪師的關鍵教導》

2 梅村《一行禪師開示 / 這是幸福一刻》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