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堅信佛智,修諸功德──《無量壽經》的流傳發展(上)

被視為淨土根本經的《無量壽經》,其譯本與注疏也是淨土三經中最多的,專研淨土的陳劍鍠教授為我們介紹譯本、特色,也透過蓮池大師、印光大師分析會集本的利弊,了解佛經原典的重要性。

《佛說無量壽經》有二卷,又稱為《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為了跟《佛說阿彌陀經》有所區別,因而又名《大經》。

譯本「五存七缺」

有關《無量壽經》的漢譯本,據說有十二種,現存五種,七種已經散佚,因而一般認為漢譯本的留存情況是「五存七缺」。此十二種譯本名稱,依年代先後以及存、缺情況,臚列如下: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提供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提供

一、《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東漢.安世高譯,缺。

二、《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東漢.支婁迦讖譯,現存。

三、《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吳.支謙譯,現存。

四、《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現存。

五、《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白延譯,缺。

六、《佛說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缺。

七、《佛說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東晉.竺法力譯,缺。

八、《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覺賢譯,缺。

九、《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寶雲譯,缺。

十、《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曇摩密多譯,缺。

十一、《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菩提流志譯,現存。

十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現存。

「五存七缺」的說法,來自於唐.智昇(公元669-740年)的《開元釋教錄》,提及:「此經前後,經十一譯,四本在藏,七本闕。」再加入宋.法賢的譯本,共有十二譯,因此形成「五存七缺」之說。

這個看法經由現代學者考證,歷來是否有十二種譯本,以及尚存的五種譯本的譯出時間以及譯者,都還有許多疑問尚待釐清。如日本學者望月信亨(1869-1948年)、常盤大定(1870-1945年)、椎尾辨匡(1876-1971年)、境野黃洋(1871-1933年)、中村元(1912-1999年)等教授,根據歷代經錄的記載、敦煌資料,以及梵文原本的對譯研究,認為本經僅有五種譯本,其餘多為重複、訛傳或是經錄誤題。其中,康僧鎧(生年約199-248年,卒年約253-303年之間)的譯本又被學者指出是竺法護譯於西晉永嘉二年(308年)的譯本。

另外,《無量壽經》的藏譯本,是由印度勝友、施戒與智軍於9世紀初共同譯成,收於藏傳大藏經中《大寶積經》第五會《聖阿彌陀名莊嚴大乘經》。

《無量壽經》內容大意 

依據康僧鎧的譯本,《無量壽經》是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一萬二千位大比丘及普賢、慈氏等諸大菩薩說法,主要敘述在世自在王佛時有一位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比丘,於佛前發無上菩提心,觀見二百一十億佛土,思惟五劫,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發四十八大願,久經長劫,依願修行,積無量德行,在十劫前成就佛道,號「無量壽佛」,光明、壽命最尊第一。

彼國國土謂極樂世界,無量功德莊嚴,是清淨安隱的無為涅槃世界。在此國度裡有無數聲聞及菩薩眾,眾生智慧高明,顏貌端莊,但受諸樂,無有眾苦。淨土之道場如講堂、精舍、宮殿、樓觀、寶樹、寶池等均以七寶嚴飾,而且百味飲食,隨眾生心意而呈現。往生彼國的眾生有上輩、中輩、下輩之分,上輩乃修出家戒行之行者,中輩及下輩乃在家之修淨行者,無論上輩、中輩、下輩,皆須發菩提心才能往生。彼國菩薩都能得到一生補處,被弘誓鎧,積累德本,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釋迦牟尼於本經最後部分,勸彌勒菩薩及諸天人等,備勤精進,不存懷疑,信心迴向;教示貪、瞋、癡等三毒煩惱之苦,殺、盜、淫、妄、酒等五惡之罪,並依五惡而受五痛、五燒之苦報,勸說守五戒行五善,以便能在彼國七寶華中化生。最後教示對於懷疑佛的五智,以及願往的信心不夠堅定的眾生,有往生邊地之慮,並從中比較邊地胎生與蓮花化生的差別,說明眾生應堅信佛智以修諸功德。

本經之要義有四點:

一、顯現成就淨土之因,即阿彌陀佛興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

二、法藏菩薩圓滿願行,成為阿彌陀佛,教示稱念佛名,使眾生聞信。

三、教示娑婆穢土之苦惱,令眾生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往生彼佛國。

四、十方念佛眾生,三輩具攝,通於聖凡,唯除五逆十惡,誹謗正法。

(待續)

本文原刊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第470期,佛門網獲授權轉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加。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