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大鵬與麻雀:比較的心來自哪裏?嫉妒慳貪源於甚麼?

(圖:Pixabay)

禪宗有一個故事,[1]話說學僧道岫修持精進,但是遲遲未有所悟。相比之下,同門師兄弟有一些比他入門的時間短,但都各有所成。久而久之,他漸漸生起退轉心,覺得禪修好像不太適合自己。既然自己又不夠幽默丶又無禪師的機靈,不如去修苦行罷了!

道岫去意已決,收拾行裝後便到法堂向廣圄禪師告辭。廣圄禪師問:「哦!為甚麼還沒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到別處就可以覺悟嗎?」道岫向禪師剖白,覺得不管自己多用功都不及其他師兄弟,實在太累了!廣圄禪師開示道:「悟,是一種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别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道岫回應禪師説自己每次與同修比較,就好像小麻雀和大鵬鳥之比,自己十分慚愧!別人好像大鵬一樣能遠飛千里,自己就只能在方圓內活動!廣圄禪師反問何謂大丶何謂小:「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里, 牠已經飛越了生死嗎?」

我們常常與他人比較,反而越比越讓自己不快樂。人比人,不單是世俗事務榮辱得失的比較,在修行路上,我們亦難免比較。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比較心,由喜樂憎惡的心出發:見別人好,但是由於別人的成就和擁有的都不屬於我,所以我們希望人有我有、起了貪念。求之不得自然就會轉輾反側,甚至要與人爭鬥丶敵對,成為困苦或不滿的來源。

在《帝䆁所問經》中,[2]帝釋問佛陀為何天、人、阿修羅等都希望能夠時時無恚心、無刑罰、無對敵、無瞋心,但是都不能如願呢?佛陀回答説,天、人、阿修羅等皆有嫉[妒]、慳[貪]之心,所以有恚心、刑罰、對敵、瞋心。但是嫉妒、慳貪之心的源頭是甚麼?佛陀教導,嫉妒、慳貪的源頭是愛與憎、愛憎的源頭是欲、欲的源頭是尋、尋的源頭是妄想諸支。妄想諸支可說是分別心的根本。

要滅除妄想諸支,佛陀說要識別在喜、憂、捨、身、口、徧尋、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哪些應該親近,哪些不應該親近。即是要注意處處、時時修行!特別是人對自我的執著,誤以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3]由我的執著自然有非我( 你和他)的對立,因而有所爭、有所比較。其實別人快樂與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如廣圄禪師所説,所謂的大小高低,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包括今日的我、昨天的我和明日的我之間的比較)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否珍惜我們各自的條件去尋求幸福和進步,光是「葡萄」别人的條件和情況只有酸的味道!正如光看菜單不會飽,光看人家吃自己也不會飽,而且大富人家日日珍饈百味也會擔心「三高」,都想要清茶淡飯。各人有各人的喜與悲,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如果因比較而感覺不足,由不足而生貪瞋痴的心,只會跌入不斷比較的怪獸循環。


[1]《佛光電子大藏經》  禪藏,語錄部,星雲禪話二,星雲禪話第四集,第623-624頁

[2]《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南傳 (N),第15冊,No.0006,相應部經典 第22卷,[0261a06-0266a14]。http://tripitaka.cbeta.org/N15n0006_022

[3]《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南傳 (N),第7冊,No.0004,長部經典 第21卷,[0099a04]。http://tripitaka.cbeta.org/N07n0004_021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