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延續太虛大師「契理契機」的佛教精神?佛教未來趨勢研判:同一種信仰,要實行個性化的應機施教⋯⋯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太虛大師一生努力都在尋找一種能夠解決國家各種困難問題的佛教,能夠適應新時代的佛教,也就是「契理契機」的佛教。太虛大師的佛教革命以及他所開創的人間佛教,幫助中國佛教渡過了時代巨變,活了下來。大師出生的年代距離今天已經超過一百年了,當前的這個時代已經有新的科技,有新的社會生產方式,人接觸知識也有新的方式,這些都是太虛大師的時代所無法預見的。不過,佛教逐漸走向衰微的趨勢是一個擺在我們眼前的不爭事實。作為肩負著佛教住世的出家人,我們又能做點甚麽去挽回佛教繼續逐漸衰微的未來趨勢呢?

如何不被新時代淘汰?

我們需要像太虛大師一樣,為佛教重新尋找一種適應當前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方法。佛教應該需要如何調整自己才能不會被新的時代所淘汰?

「契理契機」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詮釋和內涵,特別是契機方面的。如果說佛教最初傳到中國的契機,是一種體現在佛教傳播到不同國土的時候可以因地適宜地進行本土化發展,那麽在今天,在信息化時代的契機,就應該是體現在佛教現代化的改革與進步上。不同於太虛大師所說的他那個時代現代化內容,是指通過量身定制的服務方式去適應和無限貼近每個人高度個性化的需求和要求。

過去的那種情況,整個社會只有幾份報紙雜誌、有限數量的出版社提供有限的書籍與雜誌,所以一大群人只能被動地看同一份報紙的時代,這些已經成為歷史。如果佛教的傳播方式或弘法思維還是停留在一大群人只能被動地看同一份報紙的時代,那麽你一定會被淘汰。

新科技帶來的個性化服務

從個人電腦出現在每個家庭、後來又有互聯網和貼身攜帶的手機和平板。知識與信息的送達,就已經從過去送達到家門口,變成送到家裏的客廳和房間,又變成可以送到每個人的口袋,現在變成可以隨身攜帶在身上的手機屏幕。獲取信息已經不需要舉手之勞,而是手指尖的點觸而已。來到人工智能的時代,與過去的所謂互聯網時代相比,人們的需求和習慣又變得有所不同了。人工智能出現在各種隨身攜帶的產品上之後,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人們的需求和要求都是更加趨向個性化,而個性化的大趨勢又反過來進一步促使每一個人的知識和思考方式都變得更加有個性化的特點。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選擇範圍變得幾乎可以是無限的,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通過互聯網到全世界的範圍去選擇自己想知道的和想得到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的選擇都很自由,所以選擇就會變得非常個性化。所以,量身訂制(tailored to individual needs)已經是新時代的潮流和趨勢。比如,香港佛教的現代化努力,應該也是為香港人量身定制的佛教,那麽才有契機的意義。個性化的需求本身,其實是一種地緣上的本地化和跟隨時代步伐的時代感的混合體。

這裏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諾基亞(Nokia)曾經是世界最強大的手機製造商,它幾乎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這麽強大的一個手機製造商,在短短幾年內就被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超越,最後甚至被完全淘汰了。這一切的關鍵或秘密,其實就在於量身定制的服務這個簡單的道理裏面。蘋果公司的成功是因為它提供給了所有購買了蘋果手機的客戶一個 「App Store」! 通過這個App Store,蘋果手機的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蘋果手機上面,隨心所欲地自由選擇安裝任何自己喜歡的應用程式,通過一部手機就實現了每個人自己可以想像到的所有的最適合每個人自己的愛好、適合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習慣、滿足工作各方面所需要的功能。蘋果的成功,本質上只是因為它創建了一個可以提供無數應用的App Store,它能提供給予客戶最個性化的有無限自由選擇的空間。

有了App Store 之後,蘋果公司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考慮特定的客戶群有甚麽需求了,因為你可以有任何要求,而App Store會有無數的應用程式。蘋果的所有用戶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安裝和使用他們自己喜歡的應用程式。而且在這個平台上,很多應用程序的開發者和維護者本身就是使用者,他們也最理解用戶的需要。

蘋果公司打造了一個可以滿足用戶的無限個性化自由選擇的App Store, 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緊隨其後是 Google,也打造了一個Play Store,也獲得了巨大成功。其實Amazon、ebay、淘寶、京東等的成功道理都是一樣,因為他們都提供了一個可以滿足每個人無限的個性化選擇的平台。這也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蘋果App Store 的推出,其實是意味著那個「根據市場調查的數據,去提供特定的目標客戶所需的產品」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了。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圍繞某個客戶或某些客戶的需求提供服務」的時代,而是已經進入到一個「滿足無限客戶的無限個性化自由選擇」的個性化服務新時代。

佛教徒也應該看到,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就在於人類的需求只會變得越來越個性化,特別是年輕人。其實,佛教的步伐已經是嚴重滯後。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早已經習慣了新科技帶來的個性化服務的便利。

開發人工智能的虛擬「法師」

新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最根本的就在於要有創新的方法去適應這個個性化時代的大趨勢,甚至去超越這個大趨勢。換句話說,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何去適應個性化的信仰需要和要求。具體的做法和實施步驟,是一個需要所有佛教出家和在家眾積極去探索和嘗試的時代問題,而這裏我也只能基於目前所看到的趨勢,做一個很初步建議。

首先就是,佛教需要緊急儲備一些熟悉人工智能的佛教人才。再者,是通過開發一些具備人工智能能力的應用程序,甚至開發一些人工智能的虛擬「法師」,即 「AI法師」(也許是類似蘋果公司的Siri、微軟公司的Cortana、谷歌Google Assistant等)。通過人工智能的虛擬法師,為不同需要的人提供量身訂制的宗教教材和個性化的修持引導。這也許將會是一個大方向。每個人有不同的根基,生活也會有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需要,而佛教也一直主張教化眾生的方法應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教未來的個性化教育與指導,應該要做到可以讓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比如,根據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算法判斷一個學習佛法的人程度,相對應地提供最適合他的學習和修持模式;比如,根據不同教育程度,提供給初級或中級或高級層次的佛學課本。還有,比如,有的人是由「信」入佛,有的人是由「理」入佛,有的人喜歡念佛,有的人喜歡修禪,有的人喜歡唯識宗,有的人喜歡天台宗等,對不同根基或在不同修學階段的人,佛教要能提供最合適的和個性化的修學指導和佛教理論支持。

也許,佛教將需要借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每一個連接到信息化網絡的人他們自己覺得的最方便方式、最經常涉足的地方、最願意花時間的領域。然後,根據他們最願意接受的方式,甚至根據他們的性格,去提供適合每個人的個性化服務方式,去實現互聯網時代的佛教傳播。事實上,這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產品將會在所有的領域逐漸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在佛教未來的傳播方式上,以及在未來提供高度定制化乃至完全個性化的服務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也應該會是關鍵的技術和手段。

比起真的人類,人工智能的虛擬法師每天24小時都可以提供定制化或個性化的服務,讓每個人在任何地方想學就能學,想修就能修,無疑是一個新選擇。至少,很多佛教徒會自覺地覺得,半夜想請教真正的法師是不禮貌的,人家法師也需要睡覺。但是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虛擬法師的時候,就不會有顧忌,比較容易親近!

當然,人工智能的虛擬法師之所能夠提供個性化的聞思修指導,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佛教需要首先投入大量資源,在教義、教理、佛教文化、佛教藝術、佛教醫學和心理學等各個方面,以及在教理行果、在聞思修證、在戒定慧的實踐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和系統性的梳理和重新組織,建立起來一個能夠提供給每個人的量身訂做服務的內容資料庫的基礎!如果沒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內容資料庫的基礎,那麽個性化的服務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的存在。而且內容資料庫必須是準確和可靠的,如果佛法內容資料是不準確的,那麽後果就比較嚴重,甚至會讓一個AI虛擬法師變成一個虛擬妖僧!

除了客戶端的AI虛擬法師應用程序和最基礎的佛法內容資料庫,如果把每個人需要的東西準確投送給正好需要的人,這也是一個技術問題。

獨立建設佛教自己的平台

如前所說,在信息時代,我們需要把佛法和服務送達到每個人手機上,送達到他們生活和工作的每個角落、每個時間和空間裏面。佛教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作用就是解決如何能夠提供給每個人最個性化的隨時隨處服務,滿足他們個性化需求的問題。即是,無論他們把手機帶到哪裏,他們都可以把佛法以及服務帶到哪裏。在送達方式(delivery method)上,如果佛教有能力,那麽就自己獨立建設佛教自己的個性化服務平台,大家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應用或物品。

獨立建設佛教自己的平台,其實就是獨立建設佛教個性化服務的完整生態鏈,成本很高,也有風險。比如,過去很多地方都推出自己的電子化大藏經,但是並沒有學者和信眾願意接受,然後都消聲滅跡了。但從佛教長期發展而言,建設佛教自己的個性化服務平台,是絕對有必要的,也有極大的好處,那就是佛教將來不會被卡脖子。現在那些Google play、App Store等等,他們背後的控制者,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西方價值觀,所以,也無法確定他們將來會不會出於政治或經濟原因,而人為設置一些障礙或要求支付高昂的費用,限制佛教應用的功能、穩定性、以及影響用戶的良好體驗等。佛教擁有自己可控的個性化服務平台和生態鏈,就能夠以直接的方式整合供需雙方對接的服務平台,讓應用程式的用戶(需求)與開發者(內容和送法手段的提供方)可以在一個平台上能夠完美對接(好像App Store、Google Play 一樣)。

如果佛教沒有能力獨立建立和開發一個個性化服務的完整生態鏈,那麽就加入別人已經建立起來的那些平台,成為那些平台的一部分。如上所說,其實這些超大的應用商店大平台本身是不需要去考慮某個用戶需要甚麽,因為用戶會自己在這個平台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應用工具。這是一種把選擇主動權交到用戶手裏的一種個性化選擇方式,佛教只能是一個被動選擇的其中一個選項而已。通過那些大平台,利用他們的生態鏈和影響力,我們也是可以把佛法和聞思修證的教導送到信眾的手機屏幕上,讓他們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和環境裏使用這些服務。總之,當手機和電腦就是年輕一代人接觸信息或獲得知識的方式,我們只能選擇去適應這種方式,努力去把佛法送達到他們手機裏。

總之,如果要實現佛教個性化服務,不只是在內容層面需要投入資源去全部梳理和重新詮釋,傳播或送達的方式需要改革與創新。因為若內容無法送達,那麽內容豐富也就沒有意義。供需雙向選擇的個性化是時代的趨勢和方向,是年輕人的風格和習慣,這也是佛教在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大方向!誠然,這只是我個人很初步的一些研判,只是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大家一起思考,一起為佛教如何在未來能夠繼續住世而想辦法。

延伸閱讀
【明覺洞見】AI能成佛嗎?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8%b3%a2%e9%81%94%e6%b3%95%e5%b8%ab/" title="Posts by 賢達法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賢達法師</a>

香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理教授,香港佛法中心客座助理教授,亦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職講師。法師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佛教哲學)、斯里蘭卡的凱蘭尼亞大學巴利語與佛學學士、碩士和博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