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怎樣能修得「不見他非我是」的境界,乃至能「煩惱塵塵解脫」?

「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這幾句話出自《緇門警訓》。

「不見他非我是」,提醒我們為人處事,不要總是計較某人不對,某人不好;同時也不要總是自覺我怎樣好、怎樣對。這就如像耶教的《聖經》中的提醒:「你為甚麼只看見弟兄眼裏的木屑,卻不想自己眼裏的樑木呢?」

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確是修行一大障礙。加上沒有考慮別人的心中所想,那麼大家相處就易生磨擦。

星雲大師說:「人與人之間,太多的計較、執著,太多的吹毛求疵,都是很不好的行為。」「不要老是計較他非我是,能夠如此,自然上敬下恭,上下互相禮讓,互相尊敬,人我相處就能井然有序。」

「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有關這兩句,星雲大師提醒我們,現代人常有很多煩惱,這往往來自內心的貪欲。如果心中有佛法,懂得享受禪悅法喜,便能時時快樂。例如發心布施,就會有人緣;懂得持戒律己,就能守道不犯法;事事忍辱,就有力量;時時精進,則一切容易達成;修習禪定,就能安住身心;具足智慧,內心就能清楚明白,抉擇是非善法。這樣,何愁不解脫煩惱?

六祖大師在《壇經》如此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說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會執著世間人的過失。當然,修道人不是沒接觸、不理解這些世間人犯下的種種過失,而是絕不放在心上。六祖續說:「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意思是總是注目於別人的過失,把這些過失放在心上,常掛口邊,指摘別人,那就「自非卻是左」了。左是下沉和墮落。即是說執著別之的過失,反而有捐自己。六祖又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意思是別人不是,自己不跟他一樣。自己如果也要跟他一樣,也自然有失了。大家會問,別人無禮、偷盗,我沒有做,怎麼跟他一樣呢?問題就是總在批評別人、看不起別人,說別人之過,自己就犯了妄語、傲慢的過失了。

當然,如上所言,「不見世間過」是指真修者不會「執著」世間其他人的過失,而非視而不見,是而不理。真修行人仍是要維護正法,分辨不如法的現象,然而一切必發乎清淨的菩提心,亦即是度人向佛的心。

《瑜伽師地論》中:「又聞世尊宣示稱嘆簡靜而住,便作是言:寧無咎責,不測量他。於應毀者而不呵毀,於應贊者亦不稱贊,而不有所呵毀稱贊,如是亦名像似正法。」這幾句是說,有一種人見佛陀宣示「簡靜而住」,便誤以為佛陀叫大家不要管他人的是非。如此,導致該呵責指正的現象,卻不去呵責指正;該讚嘆宣揚的,也不去讚嘆宣揚。這種做法,是行「像似正法」,即是好像是行正法那樣,其實根本不是正法。

真修行人仍必須維護正法,要分辨出不如法的現象,提出甚麼是正法。這樣做時,不是要執著他的的過失,只管批評別人,而是發乎於自心菩提,依據真經正法,護持的是法,而非執著他人的過患。不依自己之見分別好惡,一切必依於法,隨緣而行,例如無需故意誇大造作而行,旁人不聽不受時,自己也不會生起煩惱。

再引南傳《法句經》之說:「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但觀自身行,作也與未作。」傳道法師的解說很清楚:「不」應將心思放在「觀」察「他人」的「過」惡上,也「不」應去「觀」察他人不應作而「作」,與應作而「不作」的言語行為;而應「但觀自身」的起心動念與言語身「行」,是否不應有的惡念惡行已起、已「作」,「與」應有的善念善行是否未起、「未作」。從而令已生起的惡念惡行斷除,未生起的惡念惡行不生;已生起的善念善行增廣,未生起的善念善行令生。

上述簡言人慢於執著別人過失的習氣,易生起煩惱,把自己的修行都忘記了。反之,若能常觀自身行,常發自心菩提,據真經正法,護持三寶,終必煩惱塵塵解脫,度己更度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