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思入2023 與步向 2024     

圖:網上圖片

日曆告訴我們2024即將來臨,無論生活是喜是憂、有甚麼際遇或感受,昨天的你即將是歷史。在有因必有果的宇宙法則中,我們又如何計劃明天?

藉文字與大家分享以下的思索:

思惟幸福

一般來說,幸福的來源有健康、財富、人際關係、知識、信仰等。

齊來思考:幸福是否必然因外在條件而出現?當我們感到幸福時,有多少與上述的來源有關?

「知足常樂」是由內心的豐盈而感知的幸福,同意嗎?佛法如何說幸福?

審察自我意識,幸福或不幸福的感受來自哪裏?如何讓我們心態常樂、意識清明?佛教所說「常樂我淨」是甚麼意思?與我們的自我意識有甚麼關係?

通過考察五蘊思惟各種現象

參考佛法提供的方法,我們可以從「色、受、想、行」四蘊起步去思惟。此四項較為具體、較容易被我們感覺及考察到。再進而從第五蘊「識」來考察自己內在的觀念及潛意識。我們可持續參與禪修,在富經驗的法師帶領下學習考察五蕴。

生活品質

上面談到觀察自我意識,這正是修行的一種入路。

同時,關注生活品質也是修行者的另一種入路。

生活質素涉及的範圍包括人際關係、家居環境、衣食住行、社會環境等。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和日日如常的作息中,修行者怎樣營造「樂」?

心態建設

佛法說「境由心造」,提出人是有主宰能力的,心態及自我意識均可由自己進行、調整及改造。透過參與活動(例如宗教、藝術等),我們可以轉化心境,建設心的樂土,生活品質及生命質素從而得到提升。

我們都在不停經驗各式各樣的社會環境和生活,佛弟子也不例外,我們都是云云眾生的個體。

生活中,甚麼形態的境都有可能現前。可喜的是佛法提醒我們「借境修心」。大家能掌握這條通往真福真樂的路途嗎?

幸福雖然關乎外在條件,關鍵是我們如何詮釋及營造它。

想起《楞嚴經》提及:「歇即菩提。」歇即暫時停下來。在年度轉移之前,大大小小的前塵往事暫時關機吧,讓我們留守真心,借助佛法的義理和勸慰,思惟如何步向美好的未來。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