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恰似明月不住空!談《相應部》之僧俗之間的不即不離

(圖:網上圖片)

月圓日,念團圓,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想小時候在鄉村,沒有甚麼特別的娛樂設施,每當中秋節,同學們都會在家舉辦「月光晚會」。邀請一起長大兼同年齡的好友在不同的家裡聚餐,燒烤玩遊戲等。長大後離開家鄉,出社會工作後,就再也沒有因緣,與一班老朋友相聚,更多的都已經失聯。而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開啟了人生另一段旅程,前往台灣就讀佛學院,隨後出家。

數一數在台灣佛學院,一共渡過了八個中秋節。小時候的月光晚會,記憶已逐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在學院度過的那些中秋節。學院的慶中秋方式超簡單,就是在晚課前,師長會就近取材,由教室挪來一張書桌,擺上供品。晚課後,趁院長回寮時,帶領大家,向著高掛在空中的月亮祝禱。在佛學院學習的那段日子,師長的言教與身教,至今記憶猶新。尤其是結業後離開學院,從新適應不同的環境,接觸的人從以往的出家僧眾,到以在家信眾居多,心中確實忐忑。師長的叮嚀,恰似今日所舉的,這部以月作為譬喻的經,提醒著我們,應如何與居士往來互動?何謂清淨說法?

經典中說到在佛陀時代,弟子們請教佛陀,甚麼樣的出家人,適合前往為在家眾說法。爾時世尊,以手揮向虛空曰:「諸比丘!譬如此手之對虛空,無著、無捉、無縛。」世尊在空中搖晃手掌,表示這隻手掌,不會被虛空阻礙粘著,不被抓住乃至被束縛。佛陀搖晃的手,恰如那運行天空之明月,保持光潔明亮,也不與任何人形成在情感的染著、喜愛。進入在家人的舍房或聚集之場所時,應像那高掛空中的明月,不受束縛阻礙,收攝身心,就像初出家時那樣,謙虛不傲慢。也就像行走在舊水池旁、或山崖河邊般收攝身心,需要時刻謹慎,才能安然渡過。

除了進入居士家應該具備怎樣的態度之外,同部經典中,佛陀也教導比丘們,甚麼是「清淨說法」及「不清淨說法」。佛陀說到:「對他人說法者,實為我聞法,聞法生歡喜,歡喜而向我示其歡喜之表態。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之不淨說法。」來聽我說法的人,聽了法後而有淨信,起歡喜心,也對說法者起淨信,然後做出淨信的行為,這屬於不清淨說法。又言「聞法而予瞭解,瞭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於善法之性質,向他說法,由悲愍、哀憐之哀愍為始,向他人說法。諸比丘!如是乃比丘之淨說法。」聞法後而明白法義,付諸行動實踐,說法者是出於悲心、憐愍心向他人說法,這就是清淨說法。

有道是:各司其職,各取所需。說法者應該具備什麼心態,而聽法者同樣必須具備什麼心態。可別一味的往外求,而忽略了自己。回憶過往之餘,感恩佛陀留下來的佛法,謝謝師長們的身教言教,但自知仍需加行用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