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悟性由腳底起:《六祖壇經》中的修行觀

網上圖片

《六祖壇經》〈行由品〉 中有兩段偈句,為人熟識。

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首偈句,有何含意?它們傳遞了怎樣的修行觀念?

心靈成長,自我覺醒

首先,我們接受心靈存在嗎?世俗「經驗」告訴我們,人類之生存,隨了物質的存在,亦有精神存在。精神與物質,兩者同是人類生命延續及成長的必要元素。我們要追求生命、自我的體驗和心靈成長,即是指,一次又一次從幻象中甦醒、從迷茫中清朗。心靈得以覺醒,一般有兩大因素:主動的尋求、被動的激發。

成長的方法

心靈成長的方法:有宗教的、哲學的、科學的、藝術的、心理的。在眾多方法中,各種心靈成長路程,其必須的條件是通過生活經驗、在每一個當下情景中體驗自心(意志及情緒)的運作,從生活中體驗生存的能量。

不少人誤會培育心靈成長必須輕視世間種種生活。其實,對心靈成長的追求並不是要忽視或否定世間生活,而是在我們得世俗生活的各種經驗中(成功、名譽、財富、安全失敗等),尋找讓自己超越昇華的智慧。

塵埃是惹來的,還是或根本沒有塵埃?

神秀的偈句指出塵埃是惹來的,所以要勤修掃;惠能說根本沒有塵埃這回事,因而無可清掃。對於兩種不同的修行面向,僅是說明漸悟與頓悟的心路歷程。

當我與同學們閱讀《壇經》中〈懺悔品〉 六祖所說的「自性五分法身香」,不難發現修行過程中無次第中的次第。

一、戒香:是指心中沒有是非善惡的執見

二、定香:見世事諸善諸惡,心中仍然不亂

三、慧香:心無恚礙,常透過智慧觀照自心而不執著

四、解脫香:心無攀緣,不執善也不執惡

五、解脫知見香:不攀緣善惡,亦不沉迷於寂靜境,修行須廣學及多聞

總括來說,由持戒、修定、長智慧、成就解脫,這是互為因果的歷程,不是程序式的結果。

悟性由腳底起

悟是領悟,指不明的已經明了。腳底起是說修行是很踏實的過程。我們是否有所領悟?生命的質素是否轉化?由於每人的生活狀況不同,職業等不同,這些外在因素都是影響我們的悟性是否起用。

回到日常生活及平常心

《壇經》中神秀和惠能兩位大師的偈句,一是修行境、一是修成境。其喻意:修行是在現實生活中,在五蘊中、在現實生活中修繕自我。

生活是流動的多姿彩的,如何以平常心來認識本來的自己,進而修繕自心、感受心自在的福樂。回到當下的自己是基本步,隨著心志的虔敬誠信,漸入「識破幻象,看清真實」的必然因果關係。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