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殘暴好戰的阿育王,為何會皈依佛教,興建八萬四千佛塔?

(圖:Khyentse Foundation)
(圖:Khyentse Foundation)

2,200多年前,印度有位國王叫阿育王。他原本殘暴好戰,後來因為殊勝的因緣而皈依佛教,懺悔昔日惡業,從此施行仁義、為民謀福,一生盡力弘揚佛法。

暴虐殘忍的阿育王,因何因緣而改過向善?

阿育王的誕生

印度的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184年),是鐵器時代幅員遼闊的強國。那時候,摩竭陀國王宮誕生了一位王子,嬰兒命名阿輸迦,意為「無憂」,譯為「阿育」。

阿育王雖然貴為王子,但從小其貌不揚,加上性情暴躁易怒,父王便較喜歡另一位兒子──聰明靈巧、事事以父王馬首是瞻的修師摩王子。

阿育王長大後,為了取得王位,以殘暴的手段殺害兄弟,其後更是暴虐無道,據說他曾殺害約五百位忠諫之臣民,是當時惡名昭彰的惡王。人民都懷怨在心,不敢出聲,稱他為「惡阿育」。

「惡阿育」的懺悔

《阿育王經》記載,有一位名為海的比丘,在外遊行乞食時誤入刑場,被酷吏置於鐵鍋中煮。比丘凛然不屈,更於鍋中化現蓮花結跏趺坐。阿育王聽說此事後前往視察,想要看看那比丘的慘死之相。

怎知比丘這時現神通,由鐵鍋中飛出,如鵝王飛騰空中現十八變。阿育王仰觀眼前種種殊勝的神通變化,目瞪口呆,又驚又喜,恭敬讚歎說道:「尊者如此神力,唯願成為你的弟子。」

海比丘心想:「我已經感化了阿育王,應該可以循循善誘,讓他護持佛法,並蒐集如來的舍利,利益無量的眾生,讓大家都能皈信三寶。」這也是比丘施展神通的原因。

比丘向阿育王說:「我是佛弟子,已經斷除煩惱,永離三界的牢獄。」

阿育王更為欽佩,對佛陀生起了大敬信。比丘繼續說:「佛陀曾預言過,陛下會以慈悲心治理國家,又會廣為蒐集佛的舍利,在人間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利樂眾生。但陛下,你今日殺害無量的人民,與佛陀的說話背道而馳。盼陛下今後如法修行,慈護一切眾生,令人民得安樂,圓滿佛當初的授意。」

聽了海比丘的勸說後,阿育王猶如當頭棒喝,當下合掌,懺悔往昔的種種惡業。他更發願精進修行、造塔弘法、成就佛道:「我所作眾惡,悉懺悔於汝;今當修精進,深生恭敬心;我莊嚴此地,以種種佛塔;其白如珂雪,如佛之所說。」
他本身個性勇猛無畏,一旦懺悔改過,其力量也是無與倫比。經過海比丘的慈悲教化後,他就痛改前非,拆除所建之人間地獄。

阿育王在統治期間(約公元前 269─232)施行善政,與全民共享繁榮、安定、祥和的太平盛世。他大力傳揚佛法,不但派遣僧人到四方弘法,還在全國各地廣建八萬四千佛塔,以供養佛陀舍利。由於他奉佛教為國教,百姓也發心護持佛法。

即位多年以來,阿育王以各地方言刻成的「摩崖法敕」不計其數,內容通俗易懂,教導百姓實行護生、布施、報恩等善行。他又推行種種德政,包括在各處城門設置藥品倉庫,施藥與僧眾、百姓,甚至在路邊植樹、鑿水井等,以便行人消暑。

身為一位國王,他對佛教的護持弘揚之功,可說是無出其右。

懺悔法門:生命的轉捩點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世間只有壞事、惡事,沒有壞人、惡人。佛說:「眾生皆可成佛」,而懺悔法門正是扭轉生命的轉捩點。

聖嚴法師開示,慚愧心與懺悔心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慚愧是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種行為,從注意自己行為,進而瞭解自己行為,然後反省自己行為,結果是改善修正自己的行為,這便是慚愧與懺悔的功能。一次又一次地起慚愧、修懺悔之後,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便會越來越清淨,那也正是離煩惱證智慧的禪修目標。

法師認為,有了「真慚愧」,才有「真懺悔」,如果沒有慚愧心,就不會有懺悔心,「因為自私自慢的自我心重,便不能得無我的空慧,也無從獲得解脫。要從自私的我相,獲得解脫,才能實證無相。」起慚愧心會精進道業,修懺悔行則會增長福慧,以此二法,便能起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成就菩提道。[1]

延伸閱讀:
反省身口意業 藉懺悔滅除業障──懺法之探討


[1]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