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法宇迎新,佛光依舊——三大古剎之靈渡寺(下)

圖:梁生庚

(續上期)

靈渡寺向來為元朗廈村鄉民和善信虔誠禮佛、祈求福蔭庇佑之所。第二任住持鍾可權往生後,由蕭勤修繼任,後再由慈耀法師、果普法師任住持。果普法師往生後,靈渡寺現在由廈村鄉民管理。十方善信入寺參拜,絡繹不絕,故寺中香火終年鼎盛,歷數百年而不衰,實屬難得。因年湮代遠,加上風雨侵蝕,靈渡寺在過去五十年間,曾經歷大小共三次的重建或復修,當中尤以1970年的一次規模最大。

根據《華僑日報》1967年4月14日的報道,廈村友恭堂早在1967年便計劃修葺靈渡寺,同時興建直通寺門的公路,以配合新界各區旅遊事業發展,收繁榮元朗一帶之效。時任新界民政署長彭德(Kenneth Myer Arthur Barnett)喜遊覽靈渡寺,每感寺廟傾圮堪虞,力主鄉人發起重修。廈村鄉民為保存名勝古蹟,成立重修委員會,並得到各鄉紳及熱心人士慷慨捐輸,在理民府(約相等於今天的民政事務處)的支持下,於1969年8月正式興工。考慮到寺廟日久失修,委員會決定只保留寺門牆壁的其中一部分,其餘拆至只剩下地基;各殿堂則按原有清代風格,依舊圖則面積重新建築。可以說,現時我們見到的靈渡寺,是1970年之後建成的。是次重修,花費達十萬元之鉅,歷時一年多,至1970年10月完工,12月舉行進伙典禮。開光進伙當天,殿宇煥然一新,由聖一老和尚主持上香儀式、新界民政署長陸鼎堂(Sir Donald Collin Cumyn Luddington)主持剪綵,蔚為盛況。

及至2003年,由於距上一次整修已事隔四十多年,靈渡寺的整體建築仍不免有所損壞,當時的司理鄧英來遂與廈村鄉鄉事委員會發起重修。對於這次修整,委員會極力保留寺內外各種陳設與文物,主要集中在改善建築功能及佈局,如寺院住持的起居與安放神像之處佔用了同一空間,對到來參拜的善信而言頗有不便,因此要對此作改動。

黃錫鴻筆下的雕花彩繪,用色鮮明而不落俗套;從中看得出其個人風格,但又不會無的放矢。(圖:梁生庚)

為佛像添莊嚴

不過到了大約兩年前,寺方發現木雕佛像受白蟻蛀蝕,又因天氣關係,出現裂紋;另一方面,靈渡寺香火終日不輟,佛像的表面金漆已遭香灰覆蓋,失去昔日光澤。寺方於是決定開展復修神像的工作(主要是大殿的三寶佛及觀音像,不過這次亦修復了在寺內保存的各尊道教神像)。負責項目的友恭堂司理鄧佑明,找來了資深的佛像雕刻師及復修師黃錫鴻幫忙,他在香港有多年復修受損佛像的經驗。

原來黃錫鴻早在2013年已和靈渡寺結緣,那時候他前往參拜,見到佛像開始破損,便主動向寺方提議是否需要復修。「每當我見到佛像有損壞,便會感到心痛。我提出要莊嚴佛像,為它們鋪金。怎料完工沒多久便到農曆新年,面漆尚未乾透,那些香爐灰經風一吹,立即黏在金箔上,佛像頓時變得啞色了。這情況維持了幾年,到最後大家再也忍受不了,便議決再鋪一次金。」為了避免香灰、塵埃再度影響金箔色澤,黃錫鴻建議一勞永逸,增添玻璃幕牆隔開佛像,預計二、三十年內也能保存佛像面貌。

靈渡寺大殿內供奉的除了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外,還有一尊觀音菩薩像。參訪之時,鋪金的工序已經完成,黃錫鴻正為佛像四周的祥雲雕花彩繪上色。「最理想是使用礦物顏料,不過實在不容易找到,我只好混合使用水漆及油漆,效果也不俗的。」他又補充,佛像最初已是一式三套─背光、主像及蓮座。這次復修,他又在蓮座之下加了底座,讓佛像升高一點。「三寶佛和觀音的背光都製作得十分認真,你會見到有天人、鹿王、六牙白象,雕工精細,用色配搭也自然。若請現代工匠重新再造,只怕未必能忠實還原。」黃錫鴻說珠玉在前,他這次只為背光補回褪掉了的顏色和重新鋪金,其餘地方則未作大改動。

2003年1月9日,靈渡寺舉行重修落成開光大典,儀式由永惺法師(左六)、暢懷法師(左四)及泉慧法師(右三)等諸位長老主持。(圖:網上圖片)
典禮當日參與盛會的官紳嘉賓、鄉民善信眾多,人頭湧湧。(圖:網上圖片)

黃錫鴻逐一介紹造像時特別提到,靈渡寺裏的這幾尊是所謂的民間工製作,因此佛菩薩看起來像是在家男人的形相。根據經典,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每種相好都代表佛的莊嚴和身體圓滿無缺。「佛必經三大阿僧祇劫,才修成圓滿。佛造像身中有內相、外相,外相如眼、耳、鼻可見;內相如四十齒白相等則不見。我是以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為造像依止的,故與民間工造像有所不同。」

這次復修佛像是自2013年後,黃錫鴻再度受靈渡寺之委託。(圖:梁生庚)

地湧清泉杯渡井

復修項目的負責人鄧佑明除了是廈村鄉新圍村村長外,亦曾經是2003年寺廟的重修委員之一。他數十年來見證靈渡寺的變化,對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感情。「以前廈村未發展時,這裏頗為荒蕪,只有一條小路從圍村通往靈渡寺。那時候我們只是小孩,這一帶的水源尚算充足,溪水在寺廟較上方的位置形成一個水坑,我們就當它是游泳池,在裏面嬉喜玩耍。但現在我們有公路直達,四周的土地亦變得平坦,方便人車出入。」雖然如此,鄧佑明認為在三大古剎之中,相較青山寺和凌雲寺,靈渡寺相對不為人所熟悉,他和一眾鄉民亦樂見如此情況。「靈渡寺遠離煩囂,環境寧靜,善信來此禮佛求福,目的是很單一純淨的。我們歡迎大眾多來參拜,然而並不代表要將這裏發展成旅遊景點般興旺。當中要如何平衡、如何保持低調而不失莊嚴,值得大家深思。」

(圖:梁生庚)
友恭堂司理鄧佑明指鄉民常到杯渡井取水。另有一種說法是,用杯渡井的水來泡茶,甘洌甜美,令人難忘。(圖:梁生庚)

如鄧佑明所言,早年靈渡寺旁有溪澗流經,其中有靈渡坑,盛傳出產一種長形螺,長約2吋,像筆桿般大小,當地人又稱為「神仙螺」。據說神仙螺經浸泡後服用,能解百毒,能除百病。靈渡寺後又有一杯渡井,相傳是杯渡禪師開鑿的。上期提及道光年間鄧寵榮母親彭氏每天誠心往寺求水治兒子重病,到底她取水之處是否就是杯渡井呢?鄧佑明笑言這要留待有識之士考證了。時至今日,杯渡井因泥沙日漸堆積,經已填平,遺址只餘一個小水坑。說也奇怪,附近的水源幾近乾枯,偏偏是這個位置仍有泉水流出。「不少善信來此取水,說喝後會身體健康,而且味道與別不同呢!」

後記:靈渡寺是次復修神像工作自2021年10月7日開始,歷時一年多,終於完成,已於2023年1月16日舉行灑淨、上供儀式。相信今後十方善信入寺參拜,當能感受到佛光普照,諸神庇蔭。

轉載自/原載於《香港佛教》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