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病榻中許我一問,怎可永無恙?──《佛法陪我走過病痛》閱讀札記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慢性病患者對病痛的深切體會,實非筆墨所能盡述。病痛降臨時,每一刻都在受苦,病者身心飽受折騰之同時,其家人及照顧者亦承受著相當的壓力與困擾;如何面對及紓解這苦困?

美國作家 Toni Bernhard於2001年受急性病毒感染,成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需長期臥床,至今仍未痊癒。

患病期間,Bernhard撰寫了《佛法陪我走過病痛》(How to Be Sick)一書,細緻地描述她於病發後,如何憑藉對佛法的修持而得到啟發,逐步調適心境的過程;從最初不斷被失望、孤獨、悲傷、憤怒的負面情緒困擾,轉至得以自在喜樂、充滿感恩的體悟。

助患者走過病痛的實用指

單看中譯版的書名《佛法陪我走過病痛》,或許會讓人定義此為心靈勵志與宗教弘法的讀物;細閱後,便會發覺這是一冊帶領我們走出苦痛困境與提升智慧的實用指南。

書中詳述 Bernhard 病發後所出現的身心困苦狀況,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四個範疇,全是慢性病患者最常遇到的挑戰。

(一)病情演變與治療的遭遇
– 身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的苦惱
– 重複經歷治療無效的失望
– 遇上醫生或醫護人員輕率與疏忽的對待,以及不專業的治療態度而氣憤

(二)人際及社交生活的變化
– 身體狀況導致無法如往常出席家庭聚會與一般社交活動而苦惱
– 感到被家人或朋友忽視的孤獨

(三)病者自責與憂慮的情緒
– 責怪自己生病
– 對未來狀況的憂慮不安

(四)家人及照顧者的困擾
– 長期照顧患者而心力耗竭
– 社交生活受影響

Bernhard 紓解上述困擾所採用的修行方式,皆非常簡單與生活化,其中包含佛教傳統的修行方式,亦有她長期臥病時自行設計的;即使對佛法不認識的朋友,也能輕易選擇到合適的方法來嘗試實踐。
 

「正念」的力

其中由 Byron Katie所創的「轉念作業」(The Work),Bernhard認為是最有效解困的修行方式;透過五個簡單步驟,進行反躬自省的練習,得以釐清痛苦念頭的真實性。她憶述曾因「我生病了」這念頭而感困惱,但當完成了「轉念作業」後,頓時覺得自己完全不像個生病的人;一個轉念法門,讓她不再困在痛苦世界中。

另一與念頭有關的「當下正念修行法」,是受一行禪師著作《正念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啟發的。當 Bernhard出現自責、悲傷、恐懼、惱怒等思緒時,便會運用這套修行方法;憑藉對呼吸的覺知訓練,成功丟下負面情緒,瞬間回到當下。

適應「無常」的修行方

一部電影的對白啓發了 Bernhard,從風的不確定與不可預測性,悟出一切事物皆為瞬間生滅變化的本質,而創出「氣象修行法」;將念頭與情緒看成風的觀想,讓她得以輕鬆地紓解憂鬱的心情。

而「破玻璃杯修行法」的靈感則源自泰國高僧阿姜查(Ajahn Chah)的開示著作《阿姜查的禪修世界》(Food for the Heart),Bernhard以破玻璃杯作的譬喻,運用於病情惡化與突發事件上,透過思考生命中的無常而得以釋懷。她在書中提到:「我留意在每一個時刻,珍惜我還能做的事,覺知每件事可能一瞬間就會改變。」

《出口》(圖:Amimi Cheng)
《出口》(圖:Amimi Cheng)

書中的一字一句,都是 Bernhard臥在床上艱辛地拼湊出來的。撰寫這本書的靈感,是為了紀念患病前在道場參加十天禪修活動,被安排一起清理餐桌,萍水相逢的一位女士 Marianne。活動期間,Bernhard被另一參加者告知 Marianne在禪修報名表格上寫著:「我只剩兩週可以活,但那並不會影響我的修行。」之後的一天,Marianne的禪堂座位就空了。「無常」一直與我們同在!

因此,Bernhard 發願竭盡所能不讓疾病影響修行;也發願讓修行持續教導自己如何與疾病共處,並且讓她能夠幫助其他的慢性病患者度過難關。

Toni Bernhard(圖:Toni Bernhard Facebook)
Toni Bernhard(圖:Toni Bernhard Facebook)

總有修行方法能助你緩解痛

她提供的修行方式,選擇既多且富彈性,就如體驗「無我」的「凝視天空修行法」,當她因疾病症狀而導致失眠的時候,最常採用這修行方式。

而「自他交換修行法」亦稱施受法,是藏傳佛教傳統的修行法,吸入眾生的苦難,呼出對眾生的關懷,以修習無上菩提心。她反複嘗試實踐於遇上壓力、焦慮、與悲傷的狀況下,每當成功轉化為呼出仁慈、平靜與悲憫給他人時,她形容那份感覺恍若「把稻草變成黃金」!

還有以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方式,用作對治病痛時的抱怨、嫉妒、恐懼與失落情緒。對於照顧者,Bernhard亦提出了修習「正語」的建議,以減輕他們的壓力。

事實上,此書不只適合病患者及照顧者閱讀,同時可讓對佛法有興趣的人士,從更多角度認識修行;修行並非只是打坐誦經,亦須確切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實踐。任何人都可按個人的環境、狀態,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活在當下,處處亦是道場;行住坐臥,刻刻皆可修行。

如 Bernhard所言:「無論你身體多麼痛苦,總有些修行方法能幫助緩解你內心的痛苦。」

患病以來,Bernhard除了深深感恩丈夫的關懷照料,更體會到他作為照顧者的負擔。兩年多前,她發表了一篇文章 “How to Help Your Caregiver”,提供了七項建議給慢性病患者作參考,以協助他們的照顧者紓解壓力。

欲了解更多 Bernhard的著作及近況,可瀏覽她的Facebook專頁個人網頁。當中介紹了她另外兩本著作──How to Wake Up (2013) 及How to Live Well with Chronic Pain and Illness (2015),同樣深具啓發性。

延伸閱讀

法的療癒──佛典中的療病觀,杜正民老師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