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示教利喜──從生活中彰顯

菩薩的廣大心

清省庵大師(一六八六─一七三四)《勸發菩提心文》云:「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佛道堪成;心發,則眾生可度。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由此可知菩提心是菩薩因行和如來果證的關鍵和動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目的是要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但是煩惱無盡,菩提心易退;眾生無量,菩薩道難行。所以非要發廣大心,立堅固願不可。如何發廣大心,利己度人?

生歡喜心 發廣大心

要發廣大心,首先得從「歡喜」處入手。在佛經中,不難看到佛弟子請法時,會說「願樂欲聞」,聞法之後,又會有「歡喜踴躍」、「歡喜讚歎」。「歡喜」就是廣大及堅固道心的最佳動力。據佛經記載,不少佛菩薩就是因為歡喜而修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釋提桓因問經》:「我於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而以「歡喜」成就佛道者,就有彌勒菩薩,還有歡喜自在佛、歡喜莊嚴佛、歡喜藏佛⋯⋯,可見「歡喜」的重要。

自己心懷悲苦,又如何令人歡喜?所以行菩薩道,不離歡喜心。佛陀在《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教導我們「少欲無為」、「常念知足」;「常行精進」、「廣學多聞」;「不念舊惡」、「慈悲一切」;「發大乘心」、「普濟一切」。從日常生活中修行,端正身語意,行菩薩道的六度萬行,這是長養慈悲心和歡喜心的不二法門。

示教利喜 皆大歡喜

《法華經‧囑累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大智度論》:「菩薩若欲教他無上道,應以實法示、教、利、喜。」

眾生愚頑,要令眾生入佛的知見,離苦得樂,佛菩薩就要「示教利喜」,讓他們心生歡喜。他們有了歡喜心,就能興發菩提心。何謂「示教利喜」?根據《大智度論》卷五十四:「示者,示人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為醜,涅槃安隱為好。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如是等名示。教者,教言汝捨惡行善,是名教。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為說法引導令出:『汝莫於因時求果!汝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喜者,隨其所行而讚歎之,令其心喜;若樂布施者,讚布施則喜,故名喜。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一 示:開示眾生分辨善與惡,生死與涅槃,三乘與六度等真義。

二 教:教導眾生捨惡行善。

三 利:勉勵眾生勤修善法,於未來際,可得大利益。

四 喜:隨喜眾生所行,使其心生歡喜。

佛陀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所言所行,無一不是「示教利喜」。佛菩薩化度眾生的法門八萬四千,經教義理的示與教,實不只見於三藏十二部。過去現在高僧大德的開示,或音聲、或文字,般若處處。至於利與喜,更是於生活中隨處可見可感,諸如飲食問病、行善義剪、乃至藝術欣賞、臨終關懷等,無一不予人利益和歡喜。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