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筆尖上的修行之旅——年青人與佛畫的相遇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學生與李淨老師的合照。

畫佛畫講求「靜」與「定」,十多歲的年青人正值青春躁動時期,他們與佛畫相遇,會擦出怎麼樣的火花?

這裏是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而他是淨墨文化的創辦人李淨老師。李老師以「以墨淨心、借筆尋月」為宗旨,多年來透過舉辦展覽、出版丶雅集、座談和寫生等活動,推廣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助都市人淨化心靈。最近,他主動聯絡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的視藝科周凱漩老師(周Sir),邀請對方合辦一個佛畫工作坊,讓學子一嘗「以墨淨心」的樂趣。周Sir爽快答應了,最後全校共有二十五位學生報名參與,想不到這次活動給自己和眾人帶來這樣的收獲⋯⋯

萬法唯心造,繪畫就是修行

「繪畫與修行無異無別,拿起畫筆那刻起,已是修行。萬法唯心造,繫心一念於筆尖上,達到專注丶清靜丶心無雜念之境,就是修行。故此,繪畫與佛門相通。」李老師如是說。學生在這趟修行之旅,會遇到怎麼樣的風景呢?

李老師教的是畫工筆畫的四大基本功:白描、平染、分染和提染。白描即純以毛筆勾勒出線條而不設色。國畫大師潘天壽曾說:「吾國繪畫,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骨需有骨氣;骨氣者,骨之質也,以此為表達對象內在生活力之基礎。」可見中國書畫的靈魂在於線條。李老師為白描下了一個頗玄的註腳:「白描是最容易的,但也是最難的。」例如畫菩薩的衣袖,純粹描繪出線條不難,但要畫出剛柔並重丶隨風飄動之感,著實不易,需時日磨練。學生以台灣著名藝術家奚淞老師的某些畫作做摹本,將摹本置於輕薄的雲母箋下,在箋紙上照著摹本描繪菩薩的輪廓。

平染即不分濃淡地將色彩平舖在紙上作底色,是工筆畫常見的設色方法之一。老師以硃膘、藤黃和赭石等顏料調出菩薩的膚色,令其面色更紅潤。來到第三課,他教學生如何分染和提染:分染即一支筆(色筆)塗色,另一支筆(水筆)蘸水,將顏色拖染開去,造成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例如為菩薩手臂丶顴骨和眉骨的邊緣加上陰影時,便需用到分染技巧。提染則是接近完工時局部提亮或加深畫面,形造立體感。

在菩薩的手臂邊緣位置加上陰影時,便需用到分染技巧。
在菩薩的手臂邊緣位置加上陰影時,便需用到分染技巧。

他拈來一張紙,示範如何用水筆快速地將墨色從邊緣推染開去。待這層墨色乾了之後,他再重覆塗色和推染,令墨色層次分明。「大家明白嗎?那我們便開始了。」話音剛落,便有數位同學馬上回座位,躍躍欲試。原來老師的意思是:正式開始在畫像上示範分染,同學卻誤會了,急不及待回到座位,磨拳擦掌開始作畫。誤會一場,眾人哈哈大笑。

李淨老師示範以水筆將墨色從邊緣推染開去,造成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李淨老師示範以水筆將墨色從邊緣推染開去,造成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借筆尋月,一嘗突破自我之喜悅

示範完畢,一位男生拿著自己的畫作上前請教老師,發問各式各樣的問題:「用黑色墨水來為藍色頭髮做陰影,顏色會否重疊?」 「面部近似橙色的顏色,要如何調較?」「用其他深色系顏色能否做到同樣的陰影效果?」

李老師看男生如此用心,不禁讚道:「你真好學!」看來這個男孩對自己頗有要求,亦不會呆板地跟從老師的示範去畫,而會思考是否有其他畫法,能達到相同效果。老師逐一指點示範後,問男孩:「接著到你了,你有信心嗎?」只見男孩眼神堅定,毫不猶疑地說:「有信心!」

這位自信的男孩,是中一的葉子豪同學。雖比同儕年少,畫功和專注力卻毫不遜色。有些同學練習時需義工或老師在旁指導,子豪請教李淨老師後,似已掌握到要領,獨自低頭畫畫。本以為他曾學過畫中國畫,怎料他搖了搖頭:「之前並沒學過。我參加這個佛畫班,是為了向高難度挑戰!」語氣更帶有超出年齡的堅毅。上完第一丶二節課後,他對畫佛畫的興趣更濃了,下課後在家練習,更有了自己的心得:「畫佛畫頗為困難,要點在於拿捏好拿筆的力度。」問到他是否喜歡自己的作品,他展開笑顏:「也不錯的!」

葉子豪向李淨老師發問各式各樣的問題。老師看他如此用心,不禁讚道:「你真好學!」
子豪(最前)請教李淨老師後,似乎已掌握到要領,獨自低頭畫畫。

坐在子豪斜後方的是中四的唐浩軒同學。他初時看到完成圖的構圖如此複雜,不禁有些卻步,但很快便消除了怯意,盡力完成畫作:「仔細看畫作的構圖,便不難發現當中有規律可尋的。」

李老師不禁感慨:「不少學生都頗為大膽,敢於嘗試,有的更會思考如何開闢新方法,畫出相同效果。反而經驗比較多的畫家,可能會比較循規蹈矩,不敢打破常規。」

挑戰自己內在的局限,突破過去的「業」對自己造成的制約,也是修行的碩果之一。聖嚴法師在其著作「禪門」裏曾說:「業力就是由過去世和現在世所做的一切身體、語言和心理行為相加的結果。」業力會對當下的自己造成限制,如何挑戰自我界限,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丶活出覺醒與喜悅的人生,是我們的一大功課。

以墨淨心,體驗心如平鏡之靜謐

浩軒同學讓我看他「失手」的部分:「你看,我畫這一筆時心中不夠平靜,於是畫歪了。」他明白到:「畫作的線條細緻密集,要保持心境平靜,才可畫得好。」

另一位同學陳朗曦認為,畫佛畫繫於一心:「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心!畫的時候開心,作品自然就好看。所以我不理會效果如何,只管盡我所能地用心畫。」要畫得愉快,當然要以自己喜愛的顏色作畫了。他喜歡鮮艷的顏色,於是給畫中菩薩的衣服和裙擺分別填上亮麗的綠和紅。看來他頗為享受:「如果再有類似活動,我又有時間的話,也會再參加的。」

佛學科陳詩韻老師說,朗曦不擅長控制手部肌肉,亦很容易緊張,平日需老師特別關注。陳老師憶述他做功課時總是緊繃著身體,寫的字也非常大:「難以相信他竟能連續畫佛畫一小時以上,還畫得中規中矩的,那是很大的進步!」我看著他以幼細的筆尖,緩緩在紙上畫出纖幼的線條,實在難以想像他就是陳老師口中那位緊張的少年。

陳老師繼續說:「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愛玩電玩,有時連好好坐下來也困難。讓他們學習提高專注力,對他們讀書很有幫助的。」

唐浩軒:「畫作的線條細緻密集,要保持心境平靜,才可畫得好。」
陳朗曦喜歡鮮艷的顏色,於是給畫中菩薩的衣服填上亮麗的綠。

學校的老師本以為對佛畫有興趣丶願意花長時間靜心繪畫的學生大多是女生,怎知大多數參加者都是男生。張瑜芯是少數的女生之一,今年讀中六,快將考文憑試,但還是抽空來上課了。與她一樣忙裏偷閒來學畫的中六生,共有六位。

張瑜芯(左一):「畫著畫著,內心便慢慢靜下來了。」

瑜芯沒學過畫佛畫,以往只畫過「填色畫」一類的作品,帶著對佛畫的興趣而來到這裏。來到第三課,她領悟到畫佛畫的要訣在於「慢」:「如果繪畫的節奏夠慢,要畫好一張佛畫也不算難。」她坦言這是一次「好玩」的經歷,亦有助她的心平靜下來:「我是個「躁底」(急躁)的人,讀書時也容易心浮氣躁,畫佛畫時卻有心平氣和之感。畫著畫著,內心便慢慢靜下來了。」

有同學上完最後一課後,主動說要參加補課。李老師見這麼多學生願意抽時間學佛畫,不禁大感欣慰。看到學生如此用心,周Sir也不禁大為感動:「做老師難免會有感到疲倦的時候。學生如此用心,讓我看到教育的意義!最重要的是他們對學習有興趣,而不是擁有精湛的技能。」

後來,有學生希望加課,讓大夥兒一起完成作品,老師們現正在籌備當中。回想學童們低頭專注繪畫的神態,我讀中學時在藝術室低頭作畫的一幕重現眼前。在香港,不少學童的課外活動都安排得頗為「精打細算」,例如要知道做義工對自己的入學面試有益處,才願意投入時間。然而,這個佛畫班的經驗告訴大家,最愉快的體驗其實在於那份純潔丶無求的發心與投入。

透過藝術創作來安定身心丶自由地表達情感,本身就是美好而難忘的經驗。

同學丶義工與老師們的大合照。
同學丶義工與老師們的大合照。
圖左起為視藝科廖彧姿老師丶李淨老師丶佛學科陳詩韻老師和周Sir。
圖左起為視藝科廖彧姿老師丶李淨老師丶佛學科陳詩韻老師和周Sir。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