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紀念佛陀

佛誕快到了,腦海中浮現我曾參與的、一南一北的兩種佛教傳統形式。

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南亞國家一樣,把五月的月圓日定為「衛塞節」,又稱「佛陀日」。「衛塞」,音譯自巴利文Vesākha,即是五月月圓日的單稱。這一天,佛子們同時紀念古佛的降生、成道和入滅三大盛事。

五十年代初期,不同地區的僧眾弟子,都按照佛曆,依循不同國度的月圓月缺,分別在不同時候,紀念佛陀一生的三大日子。後來經多方同意,才改為三期同一慶。早期的大馬,只有華裔和印裔佛教徒慶祝衛塞節,直至竺摩、金明、達摩難陀等長老,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爭取後,終於在1962年,成功促使國父敦姑阿都拉曼,將衛塞節定為國定假日。所以在五月的這一天,非佛教徒,包括巫族朋友,都尊重和隨喜我們的信仰。

在緬甸學習期間,每逢五月月圓日,學校都放假。校方不准學生在校留宿,我們便到禪修中心,度過為期個多月的假期。我就曾多次在禪林中,度過五月月圓日。

禪林有固定的作息,一天當中,除了用膳、藥石、盥洗和歇息的時間以外,就是交替著的禪坐和經行,當然還有小參。我們依照禪師的指導,從出入息著手,自我觀照,漸漸地,日期、星期、時間的概念都慢慢淡化了。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每晨,天邊剛露白時,大家便起床。夜晚,夜空漆黑一片,滿天星斗,才沿著小徑回寮房﹝巴利文kuṭi﹞。有時螢火蟲穿梭在草叢間,忽而高飛,忽而停息,活像仙境裡的小精靈,那一閃閃微弱的光,給心增添莫名的溫暖。

曾經試過在夜裡,當我同樣觀照著移動的步伐和浮現的起心動念,發覺平日漆黑的小徑,灑滿銀白的月光,緩緩環顧四周,隱約可以見到坐落林間、稀稀疏疏的kuṭi。抬頭一望,喜見一輪明月懸掛天際,讓人禁不住佇足接受月光的洗禮。

衛塞節當日清早,齋堂已擠滿來供養的善信。午齋時分更熱鬧了,有人帶來自製的飯菜糕餅,有人則慷慨解囊,共襄善舉。大圓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豐盛的佳餚。在緬人心中,能在紀念佛陀的日子供養精進修持的禪子,是極大的福報。

月圓日,也稱「受持日」﹝巴利文Uposatha﹞。趁月圓,緬人會如常地祈求比丘授予三皈依和八關齋戒。受過戒後,他們多半會繼續留在禪林中,與禪子一起禪修至深夜,度過清淨的一天。

佈施﹝dāna﹞、持戒﹝sīla﹞、修心﹝bhāvana﹞,三者具足時,月圓日總算過得圓滿了。

我們位於檳榔嶼的妙香林寺,雖屬北傳禪宗道場,但也配合衛塞節的理念。衛塞節前夕,師兄們在寺的周圍,熱熱鬧鬧掛起五色佛教旗幟,夜裡,全寺的燈都亮了,裡裡外外,映照得光通通一片。

大殿的佛前,師父們早已細心佈置妥當,中央端坐著成道的佛陀,座前寫道:「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右側,立著一尊討人喜愛的悉達多太子降生小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左側,年邁的佛陀呈吉祥臥,重昭入滅前的殷殷教誨:「世間萬法變幻無窮,當精進不懈,一心修道。」

大眾跟隨法師,讚頌、浴佛;晚間,還有花車遊行。紀念佛陀,是要警醒自己,學佛所教,行佛所行。

最近三年,我都在香港過佛誕。今年,我將前往台灣,以修禪修心實踐佛陀的教誨。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