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紅樓夢》所反映的佛教思想 (四)

(續上期)

  1. 除罪獲福的因果觀念﹕

而拜懺除了是法師代表齋主向懺悔的儀式之外,齋主一般都會親身參與。因為中國早在先秦之民間亦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基礎上提出「承負」的觀念,認為罪福都是承上七祖,啟下七世。而且,佛教更加強調罪業是會有礙眾生解脫。所以佛教與中國文化在這個方向之下不謀而合,使中國佛教特重懺法,認為齋主們要自身獲福及祖先超昇就是通過修齋,以懺悔及普度一切亡靈之功消除過往宗親及自身的罪業,希望消除自身過去一個週期的罪業,使自身、祖先及一切亡靈回復潔淨及吉祥。所以,古往今來的拜懺儀式不只是膜拜神明,其實這樣的行為是指向背後「罪」及「解罪、獲福」的宗教意義。

中國佛教的懺悔禮之中,經常表現出「罪」與「懺悔」這兩種思想。佛教也認為人犯了罪,並且應該懺悔;他們認為本來人應受懲罰,但藉著法師誦念經文,使齋主們及六道亡靈明白「罪性本空」的道理,就可以免受作業而招致的惡果,故《三時繫念佛﹕「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所以,懺悔儀式在中國人的心目十分重要,原因是要使六道受苦的眾生得到解脫(出離輪迴),就非仗懺悔之力不可。而佛教一般會指罪為業報,業報就是業與報並稱。意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身口意之善惡行為會招感之苦樂的果報。此為佛教之重要基本觀念。《大寶積經‧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所以,佛教的信仰之中,唯有懺悔之力才可以令眾生去除業報(罪),而得到福祉、解脫,而不是單是祈求上界眾生(天神、佛、菩薩)的赦免,就可以除罪獲福。

總結

有不少學者都認為《紅樓夢》的思想意義是:它是中國古典現實主義小說的頂峰之作。它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興衰過程的描寫,廣泛而生動地反映封建末世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宗教、婚姻、婦女等各方面的情況;因此,可以說,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因為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至清代已有近兩千年的時間,筆者正正就是要藉《紅樓夢》寫實的能力,窺看清代的國民受佛教的影響有多深。透過本文之研究,可見佛教的影響下,清代的人民已接受一套佛教化的因果報應觀及靈魂觀。

(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