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般舟三昧法門的簡單總結--被人忽略的淨土經:《般舟三昧經》(十一)

(圖:Pixabay)

上文提及,《般舟三昧經》裏所指的九十日除睡眠,並不是真的不準睡眠,要令修行者產生幻覺,傷害身體,而是經過佛教學者釋覺心法師的研究,經文的真正意思,是除去睡眠的引誘,目的是要修行人時刻保持清淨,保持警覺,不要沉醉在睡眠之中。正如我們必須時刻遠離誘惑,不被貪瞋痴的牽著走。如果讀者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亦介紹了釋覺心法師的著作,在此不贅。

經過了以上十篇文章的介紹,同修們對於《般舟三昧經》已經有概括的理解。在此,筆者想對般舟三昧法門,作簡單總結,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此法門的原意及修行方法。

首先,般舟三昧法門的原意,是賢護菩薩問佛陀,有沒有一個可以令諸佛立即現前的法門?他希望可以隨時聽到諸佛的開示。於是,佛陀便把這個法門,教導賢護菩薩。所以這個法門的目的,不是解脫生死,不是超越六度,而是想時刻見到諸佛。

值得留意的是,賢護菩薩所指的諸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而是指不同空間,不同佛境的眾多佛。

每一個修行,都需要過程,不能急進。所謂欲速則不達。修行「般舟三昧法門」都是一樣。以下是修行這個法門的次第,經文來自《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

「⋯⋯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一心念若一日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

第一步驟是持戒完具,意思是修戒定慧,從最基本的遵守戒律及禪定中,得到智慧。所謂智慧,即是了解一切皆空的真理。

第二步是獨一處止。在《拔陂菩薩經》中,它譯作「常獨處,不與眾」,意思是遠離人群,不受世俗的引誘及人事騷擾。專心獨自一人靜修。

第三步是心念阿彌陀佛。時刻都要以阿彌陀佛作為修行的對像,可以口念,更可以用觀想的方式。如果讀者是初學,可以透過阿彌陀佛的相片、佛像,加強對阿彌陀佛的印象。

第四步這所指得念,並非只是口念,而是要心念,意識念。因為口念總會有疲累,停止的時候。但心念、意識念,則沒有窮盡。但要達到這個程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修行而來。

第五步是見佛。如果修行人能專心一致,做足以上四步,不受其他外境、人事的騷擾,很多便能達成目的,見到諸神。

雖然到達見佛的時刻,但佛陀提醒各位修行人:一切由心造!

你即佛,佛即你。不要執著有眾多外在的佛,其實一切都是由你的心發出:

「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

其實這正是第一步,修戒定慧時,所得到的空的智慧。佛在哪裏?在宇宙?在四維空間?在外界?其實諸佛不在外境,而在你的心內。

(待續)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