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訓誡伐蹉王優陀延的大乘經》及其經注《釋深義要點明燈》(三)

續上期

甲二,以理成立法無我:

尊者:觀體性的離一多因、觀因的金剛屑因、觀果的破有無生因、觀通因果的破四句生因、觀一切的緣起因。由此正理抉擇安立無我,而專心觀修。

說明:之前用譬喻方法來論證法無我,現在用正理來說明法無我,即萬法之中無自性。針對立法說 「法有我」的五大原因進行分解與駁論,以證明法無我。從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五大因之正理。

1.「觀體性的離一多因」:離,有遮破、否定之意。這一點不是對因、果的角度進行觀察的理論,而是對諸法的本體進行觀察的理論。也就是從觀本體體性的角度去否定一體與多體為真實存在的理論。

《中觀莊嚴論頌》云,自他所說法,此等真實中,離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

詞解:何為「一多」?如果諸法有實體,則只有一體或多體兩種情況,對諸法一體或多體遮破的理論,稱為「離一多因」。

如之前舉例,將拳由掌細觀至指,由指細觀至肉,由肉細觀至血、細胞,直至最微細量的極微塵,無分微塵,再將其分析而消盡,最終成了虛空。萬物萬法無不如此,若對形形色色的世間觀察再觀察,空無實體,最終得不到絲毫實有的部份,因此將了知萬法都是空性。

破諸法實有一體、多體的步驟:先破一,再破多。因「多」由「一」組成,離「一」沒有「多」,所以只需要破「一」,「多」亦被破。

附註:以執為實有的毛衣為例來說明,幫助理解。

沒有經過勝義理論觀察時,毛衣能起到蔽體、保暖等作用,但如果以勝義理論觀察,則連極微塵許也不可得。具體來說,把毛衣分解之後,只剩下一根根毛線,毛衣消失無跡;再分解毛線,除了一大堆的毛塵,也找不到毛線的蹤跡;對毛塵繼續分析到一切微塵最微細量的極微塵,再將極微塵分析而消盡,成了只有一個虛空。

2.「觀因的金剛屑因」:這一因是講因無自性的理論,此理論堅實無比,如金剛杵一般,能將妄計四邊生的邪見碎為微塵,故比喻稱為「金剛屑因」。具體來講是對因果法從因的角度進行觀察,如果因果法真實有的話,那麽就應該有真實的生,從因的角度來看,因生果只會有四種方式,即自生(若觀待因,則因和果一體)、他生(因和果他體)、共生(自生與他生二者共同承認)、無因生(若不觀待因),對這四種方式的生逐一進行觀察,就會發現這四種生的方式都不成立,這個觀察推理的過程就是「金剛屑因」。

附註:四邊生解釋,用以幫助理解。

 「自生」就是因和果是一體,果在因當中本來就有,只是它後來它顯露出來,所以它是自己生自己。就像房間裡的東西本來就有,只不過由於黑暗而不能見或沒有顯現出來,如果打開燈的話,這些便可以顯現出來。此處本有的東西顯現出來,叫做生,安立一個因果的概念而已。因為因與果是一體,所以稱為是自生。

其過失在於:自己生自己的話,那麼就有無義生的過失。無義生就是這個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沒有任何增上的作用,徒具虛名而已。世間中什麽叫生呢?是從無到有的意思。比如種菜,就是因為把菜仔種下去,到了秋季可以有收成。菜有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才有意義,有增上的作用,這才符合世間對生的定義。如果自己生自己,就是無義生,換句話說,根本不能叫作生。所以「自生」理論被否定。

「他生」就是「他體的法而生」,他體的法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完全獨立的法,兩個法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係,這樣的兩個法叫作他體的法。只要滿足他體這個條件的話,就可以形成因果關係,這叫作「他生」。這麼看來,他生就有個問題,如果只要滿足他體的條件就可以形成因果關係的話,那麼一切生就會混亂,就會變成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了。比如石頭生桌子。

「自他共生」亦不成立,因自他共生既具備了「自生」的過失,也具備了「他生」的過失,兩方面的過失都有。

「無因生」亦不合理。如果無因就能生果的話,那麼就等於說,春天不用播種,秋天就可以收獲了,甚至不用等到秋天,甚至更早,這也不合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四種自性生的方式都不合理,都不成立,可見沒有一個真實的生,或者說真實中無生,無生的話,就更談不上住和滅了,也就是無住和無滅,如果無生、無住、無滅,那麼可知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的法,由此就可以破除我們的實執了,以證明法無我,即法無真實的自性。

3.「觀果的破有無生因」:是對因果法從果的方面來進行觀察,觀察在因位的時候,果法的本體是有還是無?有生,等於是有;無生,等於沒有;如果承認了無就承認了空性,承認了空性我們就無法去執著任何一個法,因為一切法都沒有。沒有可以執著的東西的時候就沒有執著,就沒有所謂的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沒有這些煩惱就不會去造業,沒有業就沒有業果的輪迴,沒有輪迴就等於是解脫。我們觀這些法與這些東西是有原因的,借此我們在觀無生、空性的時候去調伏自己的內心,將很重的執著減低、變小,以至慢慢地變沒有,這對自己和別人都好,這就是修行。

從果方面去研究,有沒有生? 比如:手持一個桔子,如果桔子本來就有的話,不用再想它是否存在,因為原來已經有了;如果桔子完全沒有的話,因怎麼能夠生它呢?因為「生」是一個動作。例如我們去打人,有打人的人也有被打的人,才能夠有打人這件事發生。同樣的,這個因和果之間有關聯,這種關係是兩者都存在的前提下它們才有關聯。如果一方沒有的話,另外一方沒有辦法對它做任何事情。所以生就是被討論的點,沒有果的話,那無論什麽樣的因都沒有辦法生它,就像兔角、石女兒一樣,完全沒有的東西就不可能被生。所以從各方面去觀察,結論就是無生。

4.「觀通因果的破四句生因」:是同時觀察因與果的理論。出處:智藏論師的《二諦論》、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入智者門》中,都運用了這一理論。

詞解:何為「四句生」?以實有因產生實有果的方式,只有多因生一果、多因生多果、一因生多果、一因生一果四種,這是「四句生」。逐一遮破四句生的正理,稱為「破四句生因」。

將因與果聯合進行觀察,單一的因,生單一的果是不能成立的;很多個因產生很多個果,也不能成立;一個因生多個果也不能成立;很多因生一個果也不能成立,這四種情況稱為四句,四種參考研究的方向,從這四個方面去研究,到底因能否生果?結論是不能生果,因此因不能成為因,果也不能稱為果,因此一切法與萬法都是無生的意思。所以這是從因與果全面來分析的結論。

5.「觀一切的緣起因」:是對諸法的因、緣、果都作抉擇的理論。出處之一,《入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一切從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法,無自性的法。這樣的法雖然有現相,也只是假立的名字,是虛假的現象,並非真正的現象。這一見解既沒有墮入常見、也沒有墮入斷 見,這是遠離常、斷、有、無邊的中道妙義。何為「緣起」?所有緣起法,以和合為相。緣起的自相為因緣和合。譬如種子為因,水、土等為緣,因緣和合時,就產生了果實。

凡是有的,是觀待而產生,或者僅僅依賴因緣而產生。這樣凡是因緣所生的法,不成立自性實有,僅僅是先前沒有,後面以因緣造作而成。造作,表示不真實,偽造之意。利用其它的一些元素將其造出,稱為偽造。比方說我們喝的飲料,蘋果蘇達水,它真的是蘋果汁嗎?基本上都是用食用化學品混合製造出來的。同樣的因緣和合所造出來的,等於是被造作的,因為是被造作的,所以它不是真實的。只要是緣起(因緣和合而產生的稱為緣起),就像是如夢如幻一般的不真實。

以上五種的因叫作中觀五個正理或五種因或五大因,產生的結果是諸法無我,通過它們所表達出的無我,我們理應專心觀修。

為何要觀修人無我,法無我?我們所有的煩惱與痛苦是從何而來的呢?就是因我執而來的,把自己認為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從別人那兒搶過來,想要自己擁有;而將全部的痛苦強加給別人,我不要就給別人,這種自私的思想就是因為我執所造成的。我們要觀修無我就是為了徹底地瞭解,其實沒有所謂的「我」,所以不要那麼地執著,其實萬法都是如幻如夢般的存在,不必要有那麼大的得失心。如果一個人的得失心不重的話,他的生活會過得很快樂,即使在失去什麽的時候,他也不會那麼痛苦,因為他懂得這就是無我,這就是所謂的無常。用這個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很多人從自己的觀念中去解除不必要的痛苦,這是一般或暫時減輕我們生活中痛苦的方法。不僅如此,當修練到一定程度,達到所謂證悟無我的時候,就不再輪迴,可即得解脫。

尊者:

但是不知正理者,運用如上所說譬喻之門,抉擇無我,並觀修的話,同樣可生起了悟無我的智慧,也能成就。《薄伽梵教誡伐磋王經》的簡易解釋完畢。

說明:抉擇是研究、研習、觀察、去瞭解之意。我們為什麽輪迴?現在我們覺得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生活沒遇到什麽問題,一切都很幸福,但這些幸福與快樂都是短暫的。今晚或明天會發生什麽事兒,你是無法預料的。比如某一天生病了,在病床上痛苦不堪時,會想到我為什麽會這麼痛苦呢? 我如何才能從痛苦中得到解脫呢?辭世後希望永遠不要墮入地獄、惡鬼道。這時應如何解決呢?看醫生?蔔個卦?念個經?還是去做個法?這些都是要去思維與想像的,如果有這些情況出現,那麼我們怎麼辦?我們說學佛,那學佛學什麽呢? 由於佛研究過這些,他看許多痛苦,包括自己與別人的痛苦等;於是就對這些進行研究,研究如何才能從這些痛苦中得以解脫?他找到瞭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他修持並做到了,最終成佛 。所以,他就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和他一樣花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他將結果現示出來我們依照他說的去做,就可以和他一樣得解脫。

佛告訴我們很多的法門,其中的宗旨、最重要的、最精華的部份是什麽呢?就是了悟「無我”的智慧。因為他知道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執,只要切斷了這個我執,那麼所有的煩惱、業力,全部都會結束。對於這一點,我們做不到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是凡夫,但是你現在做不到不等於永遠做不到,只要我們慢慢地去做,試著去做,哪怕是做到「無我」的萬分之一,之後再花萬年的時間做到了,也是解決了不可思議的痛苦與煩惱。如果能夠慢慢地訓練,三大阿僧祗劫之後,就能成佛。我們不能因現在做不到就放棄。雖然我們平時用不到無我,但某一天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它來,這就是無常,這就是無我。一樣東西掉了,失去了,這是自然的,一切東西也終究會失去的。就如同親近的人有一天去世了,你就會意識到,這就是所謂的無常,這一切就是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那麼到時候該做什麽就做什麽,難過就不必要了,想開了就不難過了。用正確的觀念來看待事物的時候,這些事情就會被看得非常地清楚。

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念瑪哈嘎拉,不如我們靜下心來,以清靜的方式來思維佛說的某句話來得更好,深入瞭解佛陀所說的內容與含意,那你就學到了佛法。如果沒有去深思涵義,只是無心地念經,只有念經的功德,與深思瞭解佛經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偈頌的功德相比有天淵之別;所以思維佛法是很有幫助的。

尊者:

於此大有必要,如是餘經曰:「無量世界中,吾說一切法,字異義為一,是不可言說,」以及「若人精通義,若思一事物,便修彼等皆,諸法之無我」。

說明:觀修「無我」或是說詳解這部經典是很需要的意思,因為其它的經典說「佛陀在無量的世界中說了一切的法,所以佛陀說法不僅僅是在我們南瞻部洲這裡,他說法的地方是無量的世界,在無量的世界當中,佛陀說了無量的法門,所說的字句雖然不一樣的,但最終的內容是一樣的,只有一種,就是不可言說,就是「無我」。「無我」其實用世間名言的假名安立而說無我,真正了悟「無我」的境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的?是不能夠被說出來的,也不能夠被思維的,就如同證悟空性的時候,就像是啞巴吃糖果一樣,是說不出他的感覺和真正涵義的。若因不可言說,佛陀就不說了,這樣一來,後人就沒有辦法去證明。所以,我們就用民間的名言來說它,空性呀,無我呀等。佛陀所說的法裡最精華的部份就是「空性」或是「無我」。這一切法數之不盡,我們就拿一個法,比如拿一個桔子,對它進行思維,看著它想,這是桔子嗎?這個所謂的桔子,觀其皮的層面、裡面果肉的部份、水份等部份,聯在一起觀想,這還是桔子嗎?對其進行觀察,用上面所說的正理與譬喻來研究,其實,桔子也是空性的。桔子的空性與萬物的空性都是一樣的,所以一個事物的真相被你瞭解的時候,就等於瞭解了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說,在自己的學習當中瞭解了「無我」,就瞭解了一切法無我,也就了悟到諸法無我。

尊者:

能仁王對伐磋王,諸典心要教誡經,

解釋諸善願眾生,增廣清淨智慧光。

說明:這部經典是能仁王(佛陀) 說給伐磋王聽的,佛陀所有的典籍當中,「心要」是最重要的意思,最重要的教誡就是佛陀講給伐磋王的經典。絨敦尊者解釋了這部經典,我們聽聞並思維了這部經典,這善有多少?如果說善是個實體、物體的東西,那麼這個虛空當中也裝不進,就比如說這個虛空為這個口袋,然後將我們聽聞、思維該法的功德、善裝入袋中, 這袋都裝不下,意為功德甚多。將這些功德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希望一切有情眾生,能增廣清凈的智慧之光;願一切有情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某一天了悟無我,找到解脫,再也不輪迴等。

精通一切所知的絨敦尊者,於西元1297年火兔月,在那爛陀寺寫作完畢。

洛桑滇增堪布,於西元2021年1月27日,在臺北城由藏文翻譯為漢文完畢。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