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明覺作者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明覺作者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Search
Close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Menu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如何能使如來正法久住,不令其沉沒?談《雜阿含經》中之五因緣具足

眨眼間,一年一度出家僧人之「結夏安居」悄悄來臨了。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多了一項跟隨老師一起上課。離開…

全文 »
持然法師 2022-06-24

佛教與科學看似是兩碼子的事?衍空法師與潘宗光教授帶大家遊走於科學與佛教之間,體會生活佛法──香港佛教聯合會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第十二集

佛教與科學看似是兩碼子的事,然而佛教的理論已是有科學根據的。在節目中,香港佛教 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兼總…

全文 »
香港佛教聯合會 2022-06-13

在家居士跟出家師父學習、打交道的過程中,切記要規避這些不如法的思想和行為⋯⋯--明海法師開示「佛教的規矩」(五)

對於受了三皈依,成為佛教徒、佛弟子的在家居士,你皈依的不是哪個人。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

全文 »
明海法師 2022-06-12
圖:網上圖片

發菩提心後,便要具足正見。如何掌握佛法要義?又可分為漸次門與圓頓門兩種⋯⋯--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四)

發了菩提心以後,接下來就要具足菩薩的正見,也就是菩薩的認知。菩薩的認知,不是一般的認知,不是世俗人的…

全文 »
劉鹿鳴 2022-06-06

有人問我,信佛信甚麼,我該怎樣回答?

記得多年前,不足十歲的女兒突然問我:「如果有人問我:信佛信甚麼,我該怎樣回答?」一時間,我的腦海裡浮…

全文 »
關其禎 2022-06-05

無常出現時,已來不及說再見。人生路上,我們不要有遺憾,要早點安排和計劃!--傳燈法師《生死明燈》節目中的開示(三)

我們談了生死關懷這樣久,究竟生死教育說的是甚麼呢?為甚麼我們要花時間掌握它?不如我們從大自然的規律說…

全文 »
佛門網 2022-06-04

文殊菩薩去「探病」只是手段?他真正的用意是⋯⋯──一名腎病青年與《維摩詰經》的相遇(一)

筆者是一名長期病患者,患的是遺傳腎病,在2008年開始洗腎。在這段期間,結識了同病房的一位老法師…..

全文 »
黃增健 2022-06-02

欲得幸福快樂,當恆常與慈俱!談慈心與福報的重要性

慈心令心柔和,不只惡法不現,還是深入眾多善法的第一步。在這渾濁的世間,慈心者不與他人鬥爭,讓自身常處…

全文 »
持然法師 2022-05-27

念佛在今生亦有所得益?各位「念佛達人」,要了解「阿彌陀佛」名號的內容,才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力量⋯⋯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淨土宗的發展,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信仰盛況。釋…

全文 »
陳家寶 2022-05-24

劉鹿鳴教授:菩薩要度化眾生,那菩薩的初心是甚麼?菩提心的內涵又是甚麼呢?--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三)

菩薩為甚麼要發菩提心呢?佛法裏面五乘共法的最基本準則,——業報因果法則,那麼從業果角度講,成佛要有個…

全文 »
劉鹿鳴 2022-05-23

上輩生文的「六念」念佛,與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有何不同?

修淨業三福者,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亦可得生 上文談…

全文 »
關其禎 2022-05-22

天界、地獄、佛國等,都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但科學家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它們的所在,那我們應如何理解佛經的描述?

天界、地獄、佛國等,都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然而到目前為止,即使我們能上天下海,甚至已可以衝出太空…

全文 »
定賢法師 2022-05-19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 Page41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BDG new1

贊助

rhfamilyfoundation_logo_BGC
tlky_logo_BGC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2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