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Search
Close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Menu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釋迦法滅時,我等娑婆眾生還有佛法可聞可修而得度嗎?

法滅時期,釋迦佛一代時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消滅了、盡…

全文 »
關其禎 2022-12-11

達摩祖師「二入四行」的日常--略說「行入」的要義

(續上期) 達摩祖師「二入四行」:包括二入(理入及…

全文 »
陳惠芬 2022-12-07
圖:網上圖片

為甚麼佛陀不強調快樂,只講苦以及如何滅苦?

早期的經典記載,佛陀曾向弟子、外道表示:「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我所說的只有苦以及苦的止息。」這句話起…

全文 »
麥農 2022-12-03

想了解佛陀教導,一定要學習「中觀」

本文介紹《維摩詰經》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不二法門」。…

全文 »
黃增健 2022-12-01

彌陀報佛以報法度脫眾生,有別於釋迦化佛以化門度脫眾生

釋迦世尊唯望在這段漫長而黑暗的、無佛法的日子裏,罪苦眾生可以值《無量壽經》所示的彌陀名號救度之法而得…

全文 »
關其禎 2022-11-27
圖:Pixabay

行者如何找到精進的動力?佛陀以一頭戰象的故事開示⋯⋯

佛教強調正精進,要對治怠惰的習氣,「精進」是最好的良方。然而,如何找到精進的動力呢?佛陀在《出曜經》…

全文 »
郭湄湄 2022-11-26

世間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敦煌版「正義迴廊」:未生怨

香港文化博物館是次敦煌展只展出一個模型洞窟,那是榆林窟第25窟,始建於中唐時期、吐蕃佔領瓜州初期,即…

全文 »
演然 2022-11-24

達摩祖師「二入四行」的日常--略說「理入」的要義

在日本旅遊時,曾於寺院見一大鬍子畫像,眼神凌厲兼神…

全文 »
陳惠芬 2022-11-23
圖:網上圖片

以信心學習法義,得安住清淨;能與人和敬共處,讓人謙和守紀,至誠皈依:《法廟經》內容概要

佛經記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常居的彌達隆鎮內。這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就在附近一個園內遊覽。波斯匿王在園中…

全文 »
甘凡 2022-11-22

神通只是工具,解脫才是目的,不可本末倒置⋯⋯

本文會介紹《維摩詰經》中,一篇充滿神通的章節,就是「香積國品第十」。這一品的重要之處,在於它說明了維…

全文 »
黃增健 2022-11-17

佛陀制戒是大慈悲:若人毀善行,如險境中殺響導,終迷失困死——「百喻人間」系列之四

佛陀制訂的戒條令人道德行為有依歸,持戒密行,循正確的人生方向實踐生活修行,是利他利己的最大慈悲。…

全文 »
誠蓮仁 2022-11-15

阿彌陀作為報佛,怎樣在極樂報土,以報法度化眾生?

引《阿彌陀經》釋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名號之涵義 釋迦牟…

全文 »
關其禎 2022-11-13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 Page47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BDG new1

贊助

rhfamilyfoundation_logo_BGC
tlky_logo_BGC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3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