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作者搜尋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加拿大東蓮覺苑建苑三十周年特輯
    •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 諸佛菩薩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好身心靈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Channel B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每月護持
    • 單次捐款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宗旨
    • 作者搜尋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简体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 (二)

沒有「空」,則倫理學難以建立;但只有這一意義的「空」,則亦難有一固定價值取向的佛教倫理學。是以,我們…

全文 »
趙敬邦 2018-08-31

【明覺洞見】佛教經論中的「參戰理由正當性」(Jus ad bellum)

佛教向來被視為倡導慈悲與和平的宗教,在歷史上,亦甚少以護教的名義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然而,這並不代表佛…

全文 »
唐秀連 2018-08-27

一旦你懂得了「但念無常,知恩報恩」,也就是掌握了大乘佛教全部的修行──明海法師與你「無門關夜話」(一)

修學佛法,無常是我們第一個要學習、不能忘記的教法。事實上這個教法很深。真正洞見諸法無常的人,已經進入…

全文 »
明海法師 2018-08-20

為何沒有靈魂,還可以輪迴? ──兩位父子試從西方文化、現代科學及藏傳佛法的角度去探討生命意義的對話(五)

最近在書展遇到一位朋友,推薦我去看兩部電影。她認為如用佛法去印證,可從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例如明白人與…

全文 »
黃首鋼 2018-08-18

菩薩道歷程:持續積集福慧資糧的重要關鍵──實踐聞思修

信解佛教、勤修佛法,乃至成就佛果,從發菩提心至到覺行圓滿,一般說法為三祇百劫。佛教中的「三祇百劫」是…

全文 »
寂願 2018-08-17

陪伴面對,渡過病苦!談《增一阿含經》之佛為病比丘洗浴

人都會生病,不分年齡階層,都得面對生病,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懂得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病、處理自己的…

全文 »
持然法師 2018-08-10

「魔性訓練」的根源問題:勇敢面對亂象,鏟除尊卑意識,回歸佛陀的平等教誡

每當佛門發生性醜聞時,我總不免被媒體訪談,或是受佛門同道要求,希望我能發聲。這兩天,媒體瘋傳中國佛教…

全文 »
昭慧法師 2018-08-06

如何證明「機器中的鬼魂」?──兩位父子試從西方文化、現代科學及藏傳佛法的角度去探討生命意義的對話(四)

根據神經學,大腦的活動大約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潛意識。如果意識只是一個無法影響頭腦運作的被動證人的話,那…

全文 »
黃首鋼 2018-08-04

修學淨土者必依祖師傳承,豈能隨己見妄自越格自由發揮?

談到淨土宗的主要行持──念佛一法,幾乎無人不曉念佛,因此人人都有發言權,各抒己見;加上網絡世界的社交…

全文 »
關其禎 2018-07-29

喚醒自身內在的觀音,效法觀音菩薩,發大慈大悲心,行自利利他事──于君方教授和她的觀音信仰研究

在中國佛教信仰的歷史發展中,出現不少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佛和菩薩,如阿彌陀佛、藥師佛、地藏菩薩、彌勒菩薩…

全文 »
鄺志康 2018-07-26

你知否佛教其實比科學更「科學」?兩位父子試從西方文化、現代科學及藏傳佛法的角度去探討生命意義的對話(三)

倪匡幾本科幻小說都談到外星人剛來到地球時,想迅速成為這裡最有權力的生物。可惜人生路不熟,有一位成為千…

全文 »
黃首鋼 2018-07-21

佛教「第一因」之迷思

很多佛教徒不禁會問,佛教談的業力、因緣、果報理論,都是涉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如果由前世的前世一直…

全文 »
尤堅 2018-07-20
« 上一頁 Page1 ... Page48 Page49 Page50 Page51 Page52 ... Page62 下一頁 »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護持佛門網:網上捐款 | 下載捐款表格 |
恒生銀行戶口號碼 : 789-668662-883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贊助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5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give you the most relevant experience by remembering your preferences and repeat visits. By clicking “OK”,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ALL the cookies. However, you may visit "Cookie Settings" to provide a controlled consent.OK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