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四(今年合陽曆10月6日)是弘一大師(1880-1942)的圓寂紀念日。弘一大師是中國近代的律宗大德,與虛雲,印光、太虛等法師同為佛門龍象,一生以戒法為道本,振興律學,不辭勞瘁,可謂大德之行誼。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清光緒六年農曆九月二十日)出生於天津一個富豪之家。他擅長詩詞、書法、篆刻、音樂、戲劇、中國畫、西洋畫、美術設計與編輯等,年少時即以書、畫、印等藝事與同好交游。
有一日,李叔同從日本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斷食的文章,說明斷食為身心更新的修養方法。叔同於是決心一試,前往虎跑定慧寺實現心願。二十一天的斷食,讓他體驗寺院清淨的生活,又因聽聞法輪和尚的說法,而生起修學佛法之念。
1917年春,李叔同再到定慧寺修行,適巧一位彭遜之居士出家,讓他頗為感動,當下皈依了悟和尚做在家弟子,號弘一,從此茹素、禮佛、誦經。
出家後,弘一大師慨嘆僧界之所以為世俗所詬病,實因戒律鬆弛之故,於是發願以畢生精力研究律學。
他生活至簡,治學至勤,二十餘年的行腳生涯中,完成了關於律宗的多部著作,包括《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等三十餘種。對於《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弘一曾說:「我身後不必建塔、做功德,只要此書得以流傳,我願已得。」
弘一大師自從出家後,書法風格從陽剛轉向陰柔,並日益受到書學界的肯定。所書經典有《心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普門品》、《阿彌陀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等數十部。其好友葉聖陶說:「(他的書法)有時有點像小孩子所寫的那麼天真」;廣元法師則認為:「諦觀之,則筆筆生動活潑,如同會蠕動的蟬一般,韻味無窮」的比喻。太虛大師更譽之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1]
有人認為,弘一大師最使人難忘的,就是一見而不會磨滅的親切印象。現代作家和出版人葉聖陶先生形容初次赴午宴觀察法師的情景:「帶笑的容顏,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隨後的來客,問法師幾時來、到何處去等語。「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的心願⋯⋯(吃飯時)法師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入口裏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嚥⋯⋯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的,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這背後的,卻是極嚴謹的戒律。」[2]
他的學生豐子愷在《我與弘一法師》中說道:「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治了我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他從來不罵人,不責備人,態度謙恭,同出家後完全一樣。然而個個學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學習他,真心地崇拜他。」
弘一大師一生雖有俗世的才名,但主要以精嚴的戒行而得名,廣受後人的崇敬。
延伸閱讀:
弘一大師:學會惜福,才能有福
[2] 法鼓山舊金山道場〈充實而有光輝——從弘一大師看持戒的境界〉